肿瘤防治宣传周 陈万青:中美癌症五年生存率差异正在缩小

2024-02-20 13:55:11 产品资讯

  “我国恶性肿瘤防治形势十分严峻,但调整癌谱差异和年龄结构后中美癌症5年生存率差异不大。近年来我国癌症防治工作取得了重大进步,并且还在进步。”

  时值肿瘤防治宣传周,在由中国癌症基金会和医学界传媒主办的“2020癌症防治在行动”大型公益活动上,我国著名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专家陈万青教授做客直播间,带来“中国肿瘤早诊早治”有关问题的权威解答。

  医学界癌友会:从全球癌症发病情况去看,我国癌症流行病学现状如何?各国饮食生活环境遗传背景不同,恶性肿瘤疾病谱也不一样,中美癌症谱有何差异?

  陈万青教授:“人群不同,地域不同,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情况差异非常大。仅以5年生存率不足以反映中美癌症防控现状。”

  首先,中美癌症谱差异本身对5年生存率的影响很大。以中美癌症发病谱和恶性肿瘤生存率为例,美国男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为前列腺癌,而得益于近年来前列腺癌筛查和治疗方法的进步,以及前列腺癌本身生物学特征,恶性度相比来说较低,5年生存率高达99%,这一数据对整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升的影响不容忽视。

  其次,因治疗差异引起的5年生存率差异正在缩小。以乳腺癌为例,在中国和美国女性患者人群中,乳腺癌都是发病率排名第一的癌种。而截至2018年的数据,中国乳腺癌患者的整体5年生存率为82%,美国为90%。在发病人数占较大比例的这一癌种上,5年生存率存在8%的差异。随着近年来国内乳腺癌筛查与规范化诊治的进步,这一比例还在缩小。

  第三,“去掉一个最高分”,调整后再作比较。单纯“5年生存率”不足以作为各个国家之间癌症防治水平的判断依据,要考虑发病年龄情况、疾病谱等多种因素来综合分析。在调整美国男性发病率最高、预后最好的前列腺癌数据,以及两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乳腺癌数据之后,再次对数据来进行比较会发现,两国癌症整体5年相对生存率差异不大。特别是我国的几个高发癌种,如食管癌和胃癌,我国的5年生存率高于美国。这得益于近年来对恶性肿瘤防治工作的重视,而且这一差距还在不断缩小。

  医学界癌友会:肿瘤流行病学调查是如何去执行的?特别在中国,如此庞大的数据,复杂、细致的工作,是如何完成的?流行病学调查有何意义?

  陈万青教授:“流行病学调查不难发现现象,找到规律,有效地、有明确的目的性地进行防治。”

  对癌症发病、死亡情况基础数据的掌握,对疾病防控很重要,有利于有明确的目的性的采取防治措施。

  我国最早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工作,例如发现河南林州一些地区很多人是“噎死的”这种集中现象,以食管癌的监测开始收集发病情况,同时开展食管癌的病因调查,从而针对病因进行预防,也相应进行了最早的食管癌筛查。

  但在改革开放之前,种种原因限制只有少数的“余力”投入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工作。仅有的全国数据来源于70年代初的全国以肿瘤为重点的第一次死因调查。单纯的“横断面”调查不足以了解癌症的负担和发生发展变动情况。为更好地进行防治工作,需要“动态监测”各地肿瘤流行病学情况。

  2004-2005年全国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是中国肿瘤登记工作的重要转折点——从“横断面调查”转向“动态监测”。自2008年起,原卫生部设立公共卫生重大专项,国家财政每年投入经费支持恶性肿瘤负担的动态监测,收集监测地区肿瘤发病、死亡和生存情况,通过医院、医保、新农合以及公安、民政等收集途径获取人口和肿瘤流行病学信息,最大限度保证数据及时、科学、真实、可靠。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发展至今,数据采集模式越来越成熟,数据质量发展要求也慢慢变得严格。对现象的观察,配合对数据的解读,催生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共同推进了我国肿瘤防治工作的进步。

  医学界癌友会:2020年中国癌症发病预测/死亡预测与此前公布的2015年数据有何差异?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根据我们国家现有的癌症流行病学证据推测,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如何?

  陈万青教授:“伴随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加,整体癌症发病率上升,但具体癌种不同,发病情况不同。”

  癌症发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我们国家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癌症发病率、发病人数在逐年增加。众所周知,人群癌症负担数据的真实性是最重要的,数据收集整理、复核及质量控制流程是费时费力的工作,因此数据的发布一般是滞后的,而防治的需求是要掌握最新的数据,因此,预测当前以及今后几年的癌症负担是必要的。这需要对病因、人口学、防治现况和趋势等考虑,因此,预测和真实的情况会有偏差,但总体差别不大。

  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在各个癌种之间也有差异。男性食管癌、胃癌、肝癌三大消化系统高发肿瘤,现在发病率已经逐渐呈下降趋势。而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癌种呈上涨的趋势,如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但在调整年龄结构之后计算,趋势变缓。女性乳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都呈明显上升趋势,上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趋于下降。

  考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以现在推测未来,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还会有一定上升的趋势。虽然现在我国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也在改变,但实际改变人口结构,还要等这些新生儿长大之后,至少二三十年时间,有极大几率会出现拐点。当然,如果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有突破性进展,拐点会提前出现。

  医学界癌友会:我国食管癌、胃癌、肝癌、肺癌、鼻咽癌发病率全球占比接近40%甚至半数以上,针对此现象有无具体的改善措施?

  陈万青教授:“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很高。针对几个主要癌种,我国开展了很多措施。有效的三级预防手段,成就了中国在全球的癌症防控中的成功案例。”

  首先,在高发地区建立了监测系统。其次,找到现象之后,分析原因,这些地区这些癌高发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在高发区也开展了很多流行病学调查,从饮食上的习惯、饮用水、土壤微量元素、生活小习惯等等去找原因,找到了癌症发病率高的原因,根据原因去防治,这是一级预防的部分。

  在高危地区采取比较有效的二级预防手段,进行高危人群有效筛查。如上世纪80年代我国独创针对食管癌的拉网脱落细胞检查有效提升了食管癌的早诊早治率。

  三级预防就是真正得了病了之后该怎么去办?在高发地区的话,建立专科医院,像林州、河北的磁县等都有当地肿瘤医院,患者在当地就能获得很好的诊治。

  我国高发的癌种,特别是一些特异性的地区,在三级预防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医学界癌友会:我国城乡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有何差异?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陈万青教授:“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癌症发病率死亡率的城乡差异也在逐渐缩小,再过几十年可能这种差距也就没有了。”

  过去中国的城乡差距相对于国外较为显著,社会经济环境、生活小习惯、就医条件等差异很大。随着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加剧,最近二三十年我国城乡差距在逐渐在缩小,癌症发病、诊治方面的差异也在逐渐缩小。现阶段的目标是采取比较有效手段进一步缩小差距。环境相同,生活小习惯趋于相同,整体的社会经济也趋于相同,再慢慢地提高医疗的可及性,三级预防在城乡共同实现,未来差距也会慢慢的小,再过几十年可能这种差距也就没有了。

  医学界癌友会:在我国,很多癌症的发生也都呈现出了地域性差异,如山东、山西、甘肃、等地胃癌高发;食管癌高死亡率主要在河南、河北等中原地区;肝癌高发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引起这种地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应对?

  陈万青教授:“癌症的病因很复杂,是多种原因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很难简单去说差距是怎么产生的。但在做病因学调查时,能发现一些典型的现象。”

  以东北为例,分析东北地区肺癌高发的原因,首先东北人口的吸烟率相较别的地方更高。其次,东北地区冬季长且寒冷,大多数的冬天都在室内度过。室内的空气污染,也是引起肺癌的原因之一。再者,东北的矿区比较多,也是职业暴露导致肺癌的原因。

  此外,食管癌、胃癌、肝癌等消化系统肿瘤,跟当地的饮食生活小习惯相关。最早做食管癌的防治时,就发现河南河北一些地区,喜食烫食。且当时吃饭没有现在精细,长期食用粗粮会造成消化道机械损伤。加之当时冬季蔬菜不好保存,以腌制为主,亚硝胺含量比较高。

  另外还发现一些地区癌症高发可能与某些微量元素缺失相关,如缺硒等。肝癌高发的东南沿海地区,乙肝的感染率比别的地方高,而且这些地区常年高温潮湿,粮食易发霉变质,黄曲霉毒素污染常见,此外血吸虫病也是肝内胆管癌的一个病因。很多因素综合,导致这些地区某些癌种高发。

  我们针对局部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找到了原因,找到了现象,然后有明确的目的性地进行防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医学界癌友会:目前大家一致认为,最好的预防癌症手段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请问哪些是值得宣传的健康生活方式?

  陈万青教授:“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40%的癌症可以预防,实际上这个比例在我们的祖国还要更高。对可控的危险因素来控制,近一半的癌症能够尽可能的防止。”

  2019年我们团队在《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Global Health》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结果,从行为、饮食、代谢、环境和感染5个方面分析了23种癌症可控危险因素,45.2%的癌症死亡归因于此。下表所示的就是23种可预防性的致癌因素。

  目前医学科普相对门槛较低,很多公众号,包括一些自媒体也会发布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科普文,水平参差不一。老百姓很多渠道获得的信息是不准确的,就包括我们在做人群的早诊早治筛查的时候,当地用的一些宣传的手册或者是海报,很多信息都是不准确的。科学的科普知识要尽可能统一。

  最近国家卫健委也组建了一个专家团队,未来可能制作标准的海报或者手册,以及各种各样的形式的视频,作为卫生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供当地的医疗工作者使用,也提供给广大的老百姓去获取准确的科普知识。

  最近十几年,国家加大肿瘤防控投入,我国肿瘤防治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未来肿瘤防治工作将会从三级预防立体式全链条的开展,重视分级健康管理工作。针对健康人群、高危的人群、早期患者、晚期患者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更精细化的健康的管理、疾病的管理是将来的趋势。希望更多的肿瘤医务工作者从事于各个阶段的癌症的防治,共同努力使我们的祖国的癌症负担最终降下来。

  陈万青,研究员,博士, 博士生导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

  负责多项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如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淮河流域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肿瘤随访登记项目和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牵头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十一.五,十二.五攻关课题,科技部基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卫计委公益行业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北京自然基金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