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肩担重任 疫情验初心——访香港测量师学会会长萧慧仪

2024-04-11 21:28:11 产品资讯

  2月3日晚9:30前,这个由香港发展局、地政总署及来自智慧城市联盟的GIS专家合作制作的仪表板在网上推出,刚刚发布便吸引了超过百万次的浏览。这也是香港特区政府首次建立给公众使用的互动地图仪表板,对于追踪确定诊出的病例传播路径发挥了重大作用。截至5月底,累计浏览量超过2400万人次。

  经历过SARS之殇的香港民众对于传染性疾病非常敏感,萧慧仪亦如此。1月24日以后,内地多个省市相继采取封闭措施,这让她意识到这个病毒不简单。疫情爆发后,作为测量师,如何在这种特殊的时候为香港社会作贡献是她一直思考的事情。

  记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时,您倡导联合香港特区政府建立互动地图,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当时的想法吗?

  萧慧仪:疫情在香港刚出现时我就在想,如果要对抗疫情,就必须掌握病毒传播的路径和患病者、接触者的居住地点,让医护人员知道最新的病者分布情况以便施救及预防,也让市民了解最新的疫情,令他们安心。

  当时正值农历大年初一,我正在海外休假,看到新闻后就向香港特区政府提议建立针对新冠病毒的互动地图仪表板。香港特区政府在公众假期期间紧急从各个决策局及部门选出负责人员,并于复工后立即进行跨部门会议。我们夜以继日赶工,终于在2月3日星期一晚上9:30前推出网上平台,标注出了全港个案详情及其他重要资讯。

  萧慧仪:时间就是最大的挑战。设立这个系统,首要条件是要有一幅准确的二维数码化地图和具备地址搜索功能的应用。测绘处已拥有这幅地图及地图应用程式界面,我们要收集资讯、架设工作流程、编写程式以自动化获取资讯,确定资讯来源和及时来更新,还要在上传资讯至仪表板前来测试,一切都要及时进行。

  萧慧仪:对于测量工作人员来说,应该是思考怎样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来帮助对抗新型冠状病毒。

  最早使用GIS对抗疫情的例子可追溯到1854年,GIS用于帮助战胜伦敦苏豪区霍乱疫情。当年还是纸和笔的时代,堪称现代流行病学之父的约翰斯诺医生(1813-1858)在纸上运用空间对应分析,确认水泵就是疫情爆发的源头。另一个近年的例子是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危机,一班GIS专家奉联合国之命到西非调查当地村落,追踪病例,并向有关机构汇报最新进程。经过他们的一番努力,疫情最终得到控制。

  历史告诉我们,测量师应该携手合作,在疫情中一展所长。开发这个仪表板也证明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当前我们正在加速建立三维数码地图和开发更多空间数据及不同的应用程式界面,计划于2022年底成立空间数据共享平台给公众使用,发挥测绘的功能和服务。

  记者:您参与的不少测量项目与民众生活结合非常紧密,您认为测绘应当如何更好地服务民生、应对紧急事件?

  萧慧仪:除了追踪病毒外,GIS还可以支援各个范畴的测量师工作,例如土地规划发展、销售和估价等。刚才提到我们计划在2022年推出的全港首个空间数据共享平台,可以让不同业界开发应用程序为公众提供实时地点资讯,以帮他们做出各种决定-如寻找停车位置、人口普查、评估传染病风险、按人流分布做开店决定、查询医院急症室轮候时间等。

  萧慧仪是东伦敦大学顶尖科目——测绘科学(荣誉)的理学士。对测绘的兴趣最初起源于对户外工作与大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毕业后,她获得了JA Story and Partners(一家猎头公司)聘请,负责土地、航天及工程测量,其后又受聘于Mason Land Surveys(梅森土地调查)机构,专门负责地理资讯系统。九十年代初,萧慧仪进入香港特区政府工作。

  记者:从求学到工作,您都坚定不移地选择土地测量方向,它有什么魅力吸引着您?

  萧慧仪:我很喜欢户外工作及大自然地理环境,因此对土地测量学有热切的期盼。东伦敦大学的课程非常充实且具有启发性,上至天文学观星定经纬,下至矿洞勘测和水道测绘,这让我认识到测绘是一门能够与物理世界非间接接触的学科和行业,极具挑战意义。

  萧慧仪:土地测量是男性主导的专业,大学时我是班里完成修读测量学的三名女生之一,毕竟外业测量是个辛苦的工作,对体力有一定的要求,常常需要跋山涉水、顶风冒雨,甚至披荆斩棘。

  在英国,我参与的工作最重要的包含土地、航天、工程测量以及地理资讯系统。英国的测量队一般不聘用测工帮忙,所以工作颇为辛苦,加上很多工地地点偏远,我和另一位同事经常要去露营,吃巧克力取暖,甚至几天不能洗澡。为了获取卫星信号,我们得带齐装备,通宵出发,赶在清晨开始工作。

  萧慧仪:我在九十年代初进入香港特区政府工作,在不同部门服务,包括房屋署、地政总署和土木工程拓展署,参与过不少重要项目,比如中原地图建设项目,这是特区政府首次利用互联网推广给公众使用的地图资讯服务。到现在,中原地图还是各房地产和建造业专业技术人员寻找资料的重要工具和来源。

  此外,在进行实施工程地点及住宅单位数目的可行性研究时,我结合建筑信息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设立工作流程帮助加速运算,并建立三维模型,以帮助规划、设计、建造、竣工和维修阶段的各个决定。

  萧慧仪:香港和英国两地的工作种类和工作方式大致一样,两地的专业学会也经常进行学术交流,专业资格互认。

  从历史方面,英国的测绘工作已有数百年,比香港长得多,香港在1898年开始聘用印度的测量人员来进行新界区的地界测量,用了三年多时间把30多万块农地全部测量下来,计算面积用以收取地税。这些地界测量资料至今仍发挥着作用,不过现在地界测量都是采用更精准的全坐标方法。

  与内地比较,从技术层面来说,大家都是紧贴最先进的仪器和尖端技术来达到高效益、高精度和可持续发展。内地地域广阔,土地开发需求大,因此土地测量也要采取对应的测量科技来满足这个需求。

  萧慧仪:香港在土地测量科技方面紧跟科技的发展及应用,例如通过参与本地、内地和国外的有关专业会议与研究项目了解测量的最新技术。目前香港正在成立空间数据共享平台,积极推动地理信息系统和建筑信息模拟的结合以及建立三维数码地图及地理信息库等。

  近年来香港在使用无人机进行多种类的测量服务,例如违例建筑物测量、地形测量、斜坡维修测量及监督工程进度等等,测量效率大大提高。

  萧慧仪:发展智慧城市是大趋势,可以优化城市建设,将科技应用在各行各业之中,从而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香港特区政府从2017年12月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蓝图》,已推出多项主要措施,包括开放政府数据、制订有利于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以及推出“转数快”系统。2019年4月,我们成立了智慧政府创新实验室,让业界参与和协助特区政府引入资讯科技,改善公共服务,推动公私营合作,并为香港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创造商机。此外,我们正在筹备一些智慧城市基本的建设项目,包括为所有香港居民提供数码个人身份及提升政府云端服务和设立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当前在九龙东区,香港慢慢的开始了一个智慧城市的试验计划。

  发展智慧城市,必须得到数码基建的配合。第五代流动技术(5G)的发展全球瞩目。5G具备高速、高容量、超可靠和低时延的技术特点,会为各种商业服务和智慧城市的应用提供巨大潜力。

  香港测量师学会一直重视及支持特区政府推广智慧城市建设,而测量专业与智慧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学会曾就“香港智慧城市蓝图顾问研究报告”向特区政府提出意见。香港有决心在不久的将来跻身智慧城市的前列。

  萧慧仪是香港特区政府从海外聘请的首位女性土地测量师、首位女性高级土地测量师和总土地测量师。早在1997年,萧慧仪就已经是香港测量师学会首位女性执行理事;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首位女性测量师代表,列席中国测绘学会(CSGPC);又是首位港人女性成为国际测量师联合会基金会委员会理事及其第一分组主席;也是首位女性土地测量师获取建造业议会认可的建筑信息模拟经理名衔。

  萧慧仪:女性土地测量师并不多。1995年香港在职的女性测量师只有3位。到了2020年,女性土地测量师会员已有65位,占土地测量师整体人数约20%,性别不平衡现象大为改观。科技的迅速发展使测量工作比以前容易了许多,以及随着地理资讯系统的发展及应用,更多女性对这行业感兴趣,并没有因这是男性主导的行业而却步。

  我现在是国际测量师联合会第一分组“专业标准及操作”主席和咨询委员会会员代表,其中一个使命就是推动女性从事测量专业,我希望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第二项-性别平等,鼓励更多女性加入测量学业。

  测绘行业是研究地理的一环,参与这个行业可以对周围的地理和大自然加深认识,对土地的发展和保育做出贡献。我们将在大学招生时多作介绍测绘的工作,因为仪器和技术的进步,外业工作轻松不少,其实很多工种都是内业进行的。

  萧慧仪:我认为只要处事公正合理,以学会利益为前提,就不会有太大压力。应对压力最好的方法是要修炼内功,不断学习,更新行业知识。

  萧慧仪:当前深处全世界疫情危机中,香港测量师学会会利用丰富的专业相关知识,全心全意为行业和社会服务,行使一个专业组织应有的使命。

  促进各会员之间的合作交流和提升测量专业的行业标准向来是学会的工作重点。作为中国测绘学会和国际测量师联合会成员,我希望可以加强学会与内地及国际的联系。学会本身也要举办跨组别大奖和专业发展计划,包括香港测量师学会首次举办的优秀发展及保育大奖,并计划举办为年轻测量师而设的领袖训练,以促进各个组别团结一致、上下一心。

  “树立个人品牌,目标明确,忠于自己,相信自身的直觉;为问题障碍找出解决办法,保持自信,最重要的是勇敢和果断”,在谈到成功的经验时,萧慧仪说。她寄语年轻测量师要不断学习、拓展视野,要对工作有长远规划。她希望在先进科技的帮助下,人们能更了解、珍惜和爱护地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