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科普标准知识库

2023-08-27 05:17:03 产品资讯

  高血压病是极度影响人民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发病率日渐攀升,相应的靶器官损伤也成为重大隐患。同时,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源头因素,因其早期无症状,又称为无声的杀手,严重影响了生命安全。 中国的高血压患者群最突出的特点是“三高三低”,三高指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低指知晓率低,包括对高血压的知识,是否患有高血压不知晓,有人甚至多年都不测血压;治疗率低,患有高血压却不治疗;控制率低,常规治疗不能达到目标血压。还有一类高血压人群,血压控制达标,但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生活品质差。优化的中西医联合防治,能够改善上述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已逐渐步入健康均等化社会,为了让高血压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小习惯,提高生活品质,减少并发症,强化居民的高血压病防治意识,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并搭建学术平台,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心病科牵头,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专委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委会、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高血压专委会的支持下、联合中西医权威专家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对高血压病的诊断、病因、中西医治疗、预防调护等居民关心问题进行解答。相信通过医患联手,高血压人群的健康将会有更好的保障。

  高血压是指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诊室 SBP≥140 mmHg 和(或)DBP≥90 mmHg。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将高血压分为 1 级、2 级和 3 级。[1]

  传统中医学理论中并没有“高血压”这一概念,多根据其临床症状将此病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眩晕的发生主要与情绪失调、年老体弱、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因素相关,内生风、痰、瘀、虚、火五种病理因素导致风眩内动、清窍不宁或清阳不升,脑窍失养而出现眩晕[3]。中医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以阴阳为纲,根据风、痰、虚、瘀的病机特点,选用合适的方剂或中成药辨证施治。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还可适当选用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4]。

  高血压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眩冒”“头目眩”“耳鸣”“肝风”“风眩”“眩运”“脉胀”等范畴。

  由于个体差异,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也不完全一样,以至于各代医家记录高血压时所用的病名不统一。殷商时期有“疾首”的记载,《黄帝内经》中称之为“首风”“脑风”“眩冒”“眩”等,金元时期亦有“眩运”之称。《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1997版)将原发性高血压病命名为“风眩”,《高血压病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将高血压归属于“眩晕”范畴。可见高血压的中医病名没有绝对的标准,多根据其临床症状决定。

  针对高血压前期,中医临床中归属于“隐证”、“未病”、“将病”、“逸病”范畴。

  心脏是高血压损害的主要靶器官,早期可无明显病理改变。长期高血压会引起左心室肥厚和扩大最后导致心力衰竭,出现活动后气促、浮肿、甚至夜间不能平卧。

  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发生缺血与变性,形成微动脉瘤,一旦破裂可发生脑出血。高血压促使脑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破裂可并发脑血栓形成,俗称中风。脑小动脉闭塞性病变,引起针尖样小范围梗死病灶,称为腔隙性脑梗死。

  长期高血压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纤维化、萎缩,肾动脉硬化,导致肾实质缺血和肾单位不断减少。慢性肾衰竭是长期高血压的难以处理的后果之一。

  视网膜小动脉早期发生痉挛,随着病程进展出现硬化。血压急骤升高可引起视网膜渗出和出血。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在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年、2002年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发现,≥15岁居民高血压的粗患病率分别为5.1%、7.7%、13.6%和17.6%,总体呈上涨的趋势。2018年中国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抽样调查显示,18岁以上常住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7.5%,据此推算,约每4个成人中就有一个是高血压患者[1]。可见,这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疾病。

  高血压没明确的发病年龄,但高血压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呈非常明显升高的趋势。18~34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5%,35~44岁的高血压患病率已接近1/6,65~74岁有高血压的人数超过50%,所以,35~64岁是高血压患病率上升最快的年龄段[2]。虽然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比较高,但是40岁以下的人群假如没有良好的生活小习惯也可罹患高血压。

  既往高血压分布为北高南低,目前研究[3]表明北京、天津、上海的高血压患病率居前三。东北地区黑龙江和辽宁仍然较高,而南方地区的云南和广东也位于前列,在全国高血压患病率最低的是湖南[2]。如今全国人口流动增加,各地居民的生活小习惯在趋近,相比之下,经济水平、心理健康状态、社会压力反而对血压的影响更大,大中型城市和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地区为高血压“热点”地区[3]。

  根据1991年中国高血压调查的结果,男性和女性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1.4%和10.9%,而在2012-2015年的调查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上升至24.5%和21.9%[4]。男性高血压患病率增加要多于女性,可能是由于男性存在更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肥胖、吸烟和饮酒。不同年龄段的血压管理情况,存在着性别差异[5],当<65岁时,女性的血压管理情况好于男性,这种差异随年龄增加而减小,当年龄>65岁时,女性的血压情况较男性更为严重。

  妊娠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我国患病率为5.22%~5.57%[6,7]。发病孕产妇大多处于农村,结婚生育年龄小,或为高龄孕妇,文化程度低,生活小习惯不规律,营养搭配及微量元素摄入不合理,好食动物脂肪和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孕前不检查或检查不规范,对产前检查不重视[8]。应加强对孕产妇的健康宣教,重视产前检查,采用“三高一低”饮食,即高蛋白、高钾、高钙、低钠饮食等。

  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加明显升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老年高血压控制将面临压力。18~24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3.5%,而65~74、≥75岁人群的患病率则分别高达56.0%、59.8%[9],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0%[10],届时高血压的患病率亦会攀升。

  高血压不再是老年人的专病,我国青年及青少年的高血压发病率在一直上升。2012~2015年中国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健康调查(CCACH)项目在全国6个城市对44396名6~17岁儿童采用非同日3个时点的筛查策略调查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在3.7%[1,11]。

  同时又有研究[12]发现2012-2019年与2004-2010年相比,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上升。其中,北方地区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南方地区,可能是由于南北的饮食结构导致的,北方地区一般是重盐重油饮食。随时代发展,社会对儿童健康逐渐重视,也提高了对一些儿童基础性疾病的检出率。

  高血压和遗传有一定关系,是多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疾病。外因与不健康的生活小习惯,如抽烟、饮酒、熬夜等对高血压的发病有一定作用。同时,高血压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13],如果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有高血压病史,则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血压情况。正因为有多种因素参与,使得高血压这一疾病既具有遗传性,各个患病者之间又具有差异和多样性。

  一类是能改变的因素,比如日常脾气较急、生活工作所承受的压力、睡眠不规律、饮食不规律、口味偏重、超重肥胖等。

  一类是不可改变的因素,如年龄的增长、性别的差异、家族中的遗传等[14]。继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人群的十分之一[4],病因常见有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可能是继发性高血压的首位病因[15],而主要的表现就是睡时打鼾。

  患者如果在短时间之内血压突然升高,会造成高血压危象,影响重要脏器血流供应而产生危急症状。比如高血压脑病,出现剧烈的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眼前一黑”、昏厥、恶心、呕吐等。对于既往有脑梗病史的患者,还有增加脑出血等风险。还会增大心脏的负荷,出现胸闷、气短、心悸、心前区不适、胸痛等症状。亦可有单纯头晕、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多汗、心悸、心率增快等非特异性症状[16]。

  临床上通常根据高血压是不是能够找到明确的原因,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指没有明确诱发原因的高血压,又称原发性高血压病。有明确原因的叫继发性高血压,前者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尚未明确的独立疾病,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后者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病因明确,高血压仅是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通常说的高血压是指原发性高血压。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1],继发性高血压最重要的包含:(1)肾实质性高血压;(2)肾动脉狭窄及其他血管病引起的高血压;(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4)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其他内分泌性高血压,如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等;(5)其他少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肾素瘤等;(6)药物性高血压;(7)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

  高血压为现代医学的病名,归属“眩晕”范畴,其基本中医分型包括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瘀血阻窍[2]。

  这里指的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最重要的包含:(1)年龄:随年纪的增长,人体血压也会呈现出较为显著的上涨的趋势[1];(2)性别: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在绝经之后血压上升的危险增加;(3)体重:肥胖者的高血压发病率是非肥胖者发病率的5倍左右[2];(4)心理:如果人体一直处在精神高度紧张、焦躁等状态,极易出现高血压;(5)饮食:健康的成年人的钠盐需求量为5g/d,每增加2g,收缩压便会上升 2.0mmHg,舒张压会上升1.2mmHg;(6)遗传:高血压患者家族聚集性较强,患者直系亲属的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同龄非直系亲属[3];(7)抽烟:烟草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等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引发周围血管的强烈收缩,导致血压上升;(8)其他特殊因素:包括服用避孕药等。

  肥胖者的高血压发病率是非肥胖者发病率更高,肥胖可能通过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的异常(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心房利钠素、类固醇激素)促成血压升高。另外,肥胖导致的胰岛素抵抗、血容量负荷增加、外周阻力血管的变化,都可能致使血压升高,出现高血压。

  肾脏疾病后期、血管疾病、内分泌紊乱、特殊疾病、特殊药物,都可能会引起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和脾气性格有关。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也慢慢变得多,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研究之后发现,心理因素也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4,5]。如果人体一直处在精神高度紧张、焦躁等状态,并出现焦虑以及抑郁等不良心理,便极易出现高血压。

  高血压与饮食关系较大。日常生活中,一直处在饮食不和的状态的人群极易出现高血压,这中间还包括高钠、低钾以及高热量饮食等。

  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6]。钠盐的摄入量超过一定界限时,人体的收缩压和舒张压都会相应升高[7]。钾可以抵抗钠对血压的作用,因此血钾过低会导致高血压的出现。

  高热量饮食,尤其是高脂饮食是肥胖的危险因素之一[8],大量研究已证实高血压与肥胖关系紧密[9]。因此高热量饮食可能会引起肥胖,继而导致高血压。

  有研究提出多食用水果、蔬菜及全谷物,辅之以低脂牛奶、白肉和坚果,限制红肉、总脂肪、饱和脂肪以及甜品的摄入[10]能够更好的起到辅助调整血压的作用且得到了众多临床研究的证实[11],适用于各种人群。

  肾脏机制:种种原因引起肾性水钠潴留,心脏排出量增加,在排泄水、钠的同时使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导致血压增高。

  神经机制:患者紧张、焦虑、烦躁易导致大脑皮质功能失调,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收缩血管的能力强于舒张血管的能力,从而使小动脉收缩,周围血管阻力上升,最后导致血压升高。

  激素机制:主要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RAS通过一系列的反应产生活性作用,调节体内多种激素,导致血压升高。

  血管机制:内皮细胞生成的活性物质可有效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因此导致血压改变。

  胰岛素抵抗机制:胰岛素抵抗造成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使肾脏水钠重吸收增强,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动脉弹性减退,血压升高。

  肝阳上亢:若长期紧张、抑郁,肝气郁结,进而化火伤阴,风阳内动,上扰头目,出现头晕、头痛[2]。

  阴虚阳亢:年老肾精亏虚,不能濡养心神;或纵欲伤精,导致肝肾阴虚,不能涵敛阳气,阳气亢逆上冲,而出现眩晕、头痛[2]。

  痰湿壅盛:若肥甘厚味太过,易损伤脾胃,或忧思劳倦伤脾,以致脾虚健运失职,聚湿生痰;或肝气郁结,气郁湿滞生痰。痰湿中阻,或兼内生之风火作祟,则表现为头痛、眩晕欲扑等[2]。

  瘀血阻络:病情迁延不愈,久病入络,瘀血阻滞经脉,而使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可发生眩晕[2]。

  阴阳两虚:多为疾病后期出现,因病久不愈,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俱损而致。在高血压病患者中多为阴损及阳,最终阴阳两虚[3]。

  家庭自测血压:居家测量的血压,一般作为患者自我管理的手段,也可作为确诊高血压的辅助手段;

  动态血压:通过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连续监测,用于发现并诊断早期高血压患者,非常适合于隐匿性高血压以及白大衣高血压的诊断。

  单次测量血压升高并不能直接确诊高血压。一般来说,首次就诊时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 ≥90mmHg,建议在4周内复查两次,非同一天测量3次,若3次均出现上面讲述的情况,则可以确诊高血压。[1]

  诊室血压(静息状态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 ≥90mmHg。

  家庭血压监测(静息状态下):收缩压≥135mmHg和/或舒张压 ≥85mmHg。

  高血压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头胀、性情急躁易怒、恶心、心悸、多汗、夜尿增多、无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2]

  虽然大部分高血压患者会有头晕、头痛、头胀、耳鸣、心悸等症状,但仍有少部分患者血压升高时不可能会出现任何症状,这类患者通常被称为无症状性血压升高。原因是该类患者耐受性强或者由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脑卒中等)导致神经感觉迟钝甚至障碍,从而对血压升高表现得不敏感。然而,即使没有感觉,也应当引起重视,积极监测和防治,避免其使之成为隐形的杀手。

  直接测量法:是测量人体血压的金标准,它直接将一个压力传感器通过动脉穿刺直接放入动脉内,直接测量血管内压力,还能够实现对血压持续、动态的监测[3]。其测量结果准确,但属于有创伤的操作,并不用于高血压患者。

  间接测量法:即使用水银式或电子血压计测量,其特点经济无创,是目前最常用的测量血压的方法。

  正常成年人两上肢血压水平大多不完全相等,为了更好地监测血压水平,一般以血压读数较高的一侧手臂作为测量的上臂。故首次测量血压时应分别测量两上臂血压2-3次,以找到血压读数较高的一侧上臂。

  测量的时间点:一般在上午六点至十点、午后四点至六点、晚上临睡前监测血压。

  测量前的需要注意的几点:10分钟以上;避免情绪激动;选择较为安静的环境;注意排空尿液。

  测量步骤:测量时坐正,选取血压较高的一侧手臂,上臂,前臂放松平放在桌子上,掌心向上,使心脏、肘部、血压计在同一水平位。将袖带紧贴皮肤缠绕在上臂上,使充气管在肱动脉表面,袖带下缘在肘横纹上2-3㎝,松紧以可以两指为宜,平静呼吸,测量时保持姿势并保持安静。测量2-3次,取平均值。

  上压即指“高压”、“收缩压”。单纯上压高称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指上压≥140mmHg,且下压小于90mmHg,多见于老年人。主要是由于动脉硬化,血管弹性下降,血管收缩时压力过大、舒张时不能维持一定的压力,从而使收缩压明显升高而舒张压不高。因此上压高可能提示动脉硬化。

  下压即指“低压”、“舒张压”。下压偏高即心脏舒张时,动脉血管回缩产生的压力偏高,多见于青中年人,主要与生活上的压力较大、熬夜、吸烟、饮酒、运动量较少有关。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胸闷、情绪不稳定等。

  上压和下压的差值称为脉压差,能反映出动脉血压波动的程度。正常范围一般在30-50mmHg,若大于60mmHg为脉压差增大,小于20mmHg为脉压差减小。脉压差增大常见于大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风湿性的心脏病、梅毒性的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等疾病等;脉压差减小常见于低血压、心包积液、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瓣狭窄等。

  正常人一天中血压水平一般有两个高峰、一个低谷,呈杓型。在上午六点至八点为第一个高峰,下午四点至六点为第二个高峰,随后缓慢下降,夜间两点至三点血压最低。患者应注意监测血压水平,避免在血压高峰期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急危重症。

  生理上,每个人一天中的血压是一直在变化的,且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运动、情绪、气温变化、沐浴、吸烟饮酒等。高血压病发病率高,起病较为缓慢,部分患者可无症状,定期测量血压能了解血压波动的情况,以判断身体的基础状况,及早干预以免病情进展。此外,人的血压会随着季节的更替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变化特点,定期测量血压有助于避免血压季节性变化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般情况下,每年测量一次血压即可。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吸烟者、饮酒者以及从事脑力工作者,每年至少测量3-4次血压。高血压患者更应增加血压监测频率,对于血压控制较好者,可一周测量2天,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若血压控制不稳或调整用药方案后应每日监测血压,每天测2-3次。此外,如有头晕、头痛、心慌等不适应立即测量血压。中国高血压指南推荐35岁成年人常规进行血压监测。

  血压长期控制不佳,能够引起心脏、脑、肾脏、动脉等器官的损伤。心脏损伤可导致心肌肥厚、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等;脑损伤可导致脑梗塞、脑出血等;肾脏损伤可导致蛋白尿、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其他的还有动脉损伤,包括眼底动脉、颈动脉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一旦发现血压升高,切忌“放任自流”,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检查包括靶器官损害相关检查:如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尿常规、尿微量蛋白、颈动脉超声、心脏超声、眼底检查等。另外,还须行高血压病因相关检查: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儿茶酚胺,肾脏超声,肾动脉超声或CT,肾上腺超声或CT等。通过以上检查排除继发性因素,了解高血压控制情况及其对心、脑、肾、动脉等器官的损害程度[4]。

  24小时动态血压能够监测一整天的血压情况,通过连续监测能判断血压临界值或者血压危象的情况;能够鉴别白大衣高血压或者假性高血压;便于观察夜间血压波动情况情况等,有助于确诊高血压,指导临床用药。

  24小时动态血压报告,第一步是要看24小时平均血压是否大于130/80mmHg,白天平均血压是否大于135/85mmHg,夜间平均血压是否大于120/70mmHg,如果有任何时间段平均血压超出上述正常值范围,即高血压。其次,还能够准确的通过24小时连续血压报告数值,看血压波动曲线,明确血压变化规律。

  高血压存在多种类型,以下几种高血压更应引起重视。第一, 夜间高血压。白天血压不高,夜间血压反而升高,称为夜间高血压。更容易造成或加重靶器官损害。第二,清晨高血压。清晨时段人体内基础血压水平较高,若不注意,血压波动过大,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几率会升高。第三,无症状高血压。有的人虽然测量血压后发现超标,但自身并没什么异常感觉,容易忽视高血压导致的靶器官损害[5]。第四,H型高血压,指伴有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高血压,这类患者更容易发生脑卒中。

  部分人群在医院中测量的血压正常(<140/90mmHg),但家庭自测血压较高(>135/85mmHg);或是白天测量血压正常,夜间血压较高,这种临床现象被称为隐匿性高血压。隐匿型高血压具有与高血压相似的靶器官损害以及心血管事件风险,故应及时有效地发现并治疗隐匿性高血压[6]。无论是家庭自测血压还是动态血压监测均可用于筛查隐匿型高血压,家庭血压的诊断阈值为≥135/85mmHg;

  动态血压诊断标准为:24h平均血压≥130/80mmHg和(或)日间平均血压≥135/85mmHg和(或)夜间平均血压≥120/70mmHg。由于家庭自测血压不能更好地监测夜间血压,因此,一般以动态血压监测作为首选。

  反复出现的诊室测量血压高于正常值,而诊室外的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处于正常范围,叫做白大衣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通常与精神及交感神经兴奋有关。已有研究发现,白大衣高血压会造成心脏、颈动脉、肾脏等器官的损害。所以,部分白大衣高血压也有必要进行干预,如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锻炼、控制体重、戒烟限酒、控制盐的摄入等;心理治疗,降低交感神经活动水平。[1]

  除白大衣效应、继发性因素、不规律服药外,高血压患者使用3 个不一样的种类的降压药(通常包括1种长效钙通道阻滞剂,1 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阻滞剂,以及1 种利尿剂)并用至最佳剂量的情况下,血压值仍高于目标水平,或使用4 种及以上降压药才可以做到目标血压[7],称为难治性高血压。

  ①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较常见。由于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血管僵硬、弹性降低。当血管收缩时,管壁压力增大,血压迅速上升,血管舒张时,管壁压力瞬间降低,从而造成脉压差过大。老年高血压患者多以单纯收缩压升高为主,脉压差一般维持在50~100 mm Hg 之间[8]。②血压波动大,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老年人以清晨高血压最多见,会对心、脑、肾等器官导致非常严重危害。其血压波动受多重因素影响,如气候、温度、季节、进食、情绪和的变化等。③常与多种疾病并存,并发症多。 老年高血压常伴发高血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冠心病和脑卒中等,这些并发症会加重高血压的程度,增加治疗的难度。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以诱发和加重高血压。该类患者晚间睡觉时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清醒的状态。反复的缺氧导致患者交感神经兴奋,进一步导致血压的升高,导致血管硬化,形成恶性循环。针对此类患者早期予以呼吸机辅助其呼吸,能改善缺氧状态。

  中医体质与高血压之间关系紧密,不同的年龄阶段患者的中医体质倾向不同。老年患者的中医体质以虚证为主,表现为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实证以痰湿质为主;年轻患者的中医体质以实证为主,虚证较少,多属于痰湿质、火热质[10]。

  中医情志与五脏相对应,心为喜,肝为怒,脾为忧,肺为悲,肾为恐。高血压以肝、心、脾三脏功能失调最为多见。如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导致心脾两虚,出现头晕心悸、失眠症状;恼怒伤肝,肝失疏泄,血随气逆,上扰清窍,而引起头晕头痛,甚至会出现中风;肝郁日久化火,肝火夹痰、夹风上扰头目,则可有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耳鸣等,都引发血压升高。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随着节气有规律地变化。例如:一年之中小寒时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值最高;大暑时血压平均值最低。立夏、大暑,收缩压易于达标;大寒收缩压不易达标。在清明、芒种,舒张压易于达标;小寒时舒张压不易达标。老年人在寒露到小雪前后病情容易加重,芒种到大暑发病最低,提醒老年人应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因此,顺应节气变化调整高血压的防治策略有助于血压的控制[11,12]。

  另一方面,高血压的证型也会随着季节的更替不一样,春季痰湿壅盛证型的患者最多,夏季阴虚阳亢证型的患者最多。春季夹痰患者多于冬季[13]。

  凡高血压患者如果出现血压急骤升高且伴有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应即刻到医院看病,接受专科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短时间内血压严重升高,一般高于180/120mmHg以上,合并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障碍,气急,胸闷,胸痛,肢体麻木或活动不利和精神及神经方面异常改变,即也许会出现高血压急症,须立即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稳定后应逐步过度至常规降压治疗并长期坚持。

  控制血压的根本目的是降低高血压的心脑肾和血管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的总风险。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生命周期,改善生活品质,减少心、脑、肾以及血管等靶器官损害,防止高血压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包括脑梗、脑出血、心脏肥大、肾功能受损等。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1],不同疾病的人群控制血压的目标值如下:

  从生活方式上进行干预:避免高热量、高糖、高脂肪饮食,多进食新鲜水果、蔬菜和谷物制品,低盐饮食;增加体育活动(每天至少活动60分钟,建议慢跑、骑自行车或游泳为佳,同时抗阻力运动每周3次,例如哑铃、俯卧撑等);营造无烟环境;保证充足睡眠。

  如果血压过高(≥160/100mmHg)或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善,血压仍未达标,建议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医治,改善其心血管长期预后。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应及早干预,采用非药物(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医治并举[2]。如血压仅轻度升高(140-159/90-99mmHg),可在生活方式干预后,进行1~3月的观察,如血压仍未达标再启动药物降压治疗或者中药干预。如血压≥160/100mmHg(2级或3级高血压)、心血管病高危患者应立即启动药物降压治疗。生活方式改变最重要的包含以下内容:①限制钠盐、增加富含钾离子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及豆类)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及胆固醇摄入;②控制体质量;③不吸烟(戒烟并远离二手烟);④限制饮酒;⑤体育锻炼(有氧运动为主);⑥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等。

  妊娠合并高血压在我国的患病率约为5.22%~5.57%,201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收缩压≥150mmHg和(或)舒张压≥100mmHg启动治疗,降压目标值为150/100mmHg以下;无蛋白尿或其他靶器官损害也可160/110mmHg启动治疗。当妊娠合并轻度高血压时,强调非药物医治,积极检测血压,定期复查相关检查。常用的口服降压药物有甲基多巴、拉贝洛尔、硝苯地平、氢等,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

  难治性高血压是指已使用≥ 3种降压药物(包括1种利尿剂),在一段时间内(>1个月)药物调整的基础上,血压仍在目标水平之上(140/90mmHg),或服用≥4种降压药物血压才能够有效控制者。

  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核心是寻找高血压不达标的原因,如服用某些药物,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等。患者一定要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消除诱因;调整降压方案来控制血压;如果口服西药仍旧没办法稳定控压,可以联合中药治疗,控压同时减少靶器官损害;如短期血压极高,难以控制,也可优先考虑静脉用药。

  目前多推荐使用长效和中长效类的降压药,患者一天口服一次即可,既可平稳降压又提高了用药的依从性。

  降压药的用药时间要针对患者个人血压升高的特点。大部分降压药一般会在晨起服用,部分患者血压晚上反而升高,对于特殊患者应该要依据血压波动特点,尽量在血压高峰前一段时间用药,可更好覆盖血压高峰。

  因此,基于24小时动态血压明确高血压的峰值规律,并在临床医生指导下确定个体化用药时间。

  高血压药是否换药与服用药物时间长短没有必然的联系。高血压患者是否换药,需要依据血压的控制情况、是不是真的存在合并症和合用药物、以及权衡每一种降压药物的风险获益比来决定。一般出现以下几点则需要换药:服用非一线降压药、血压控制不佳、药物不良反应、并发其他严重疾病、与新加的药有联用禁忌。对于老年患者及多种合并症的患者,需要谨慎选择,防止因为服药过多导致不良反应的出现。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压药物的调整。

  不同的高血压药物作用机制不同,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控制血压,降低并发症和死亡风险。单种降压药往往不能满足多种降压机制,增加单药剂量虽然也能控制血压,但疗效增加有限,且副作用会大幅度升高。所以高血压的治疗往往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应用,才能使血压达标。联合用药通过协同降压提高高血压的达标率,增强器官保护作用,并减少不良反应,一举多得。

  高血压患者需根据血压具体数值及心血管的风险因素综合判定是否应规范吃降压药:1.血压数值≥160/100mmHg,不管是否有心血管风险因素,建议规范口服西药治疗。2.如果是1级高血压(140-159/90-99mmHg),同时合并有心脑血管病、肾病或靶器官损害的高危及很高危患者,建议规范口服西药治疗。3.对1级高血压(140-159/90-99mmHg),未合并心脑血管病、肾病和靶器官损害的低中危患者,如果经生活方式干预1~3月后血压不能达标,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应用中医药降压或口服西药治疗。

  血压存在季节性波动,一般夏低冬高,所以高血压药有时需要依据季节调整。但建议不要盲目调整,应在每年进入夏季和冬季时规律进行血压监测,尤其是气温大幅变化的换季期间。如血压波动明显,明显升高或降低,则遵循医生医嘱进行调整。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和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应用指南[3]明确使用中药可以降压。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变防衰”策略出发,不仅仅可以控制血压,还能改善高血压患者常见的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质,降低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但中医治疗高血压讲究辨证论治,切勿自行服药,应当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根据我国高血压治疗指南意见,一旦确诊高血压,应终身坚持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处于安全范围内。但继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如将病因去除,血压可自然下降,此时无需坚持用药。当然,部分新发的高血压1-2级患者,中药调理以及调整生活方式便能控制好血压。具体血压管理过程中,应根据血压水平、对药物反应调整剂量、种类等,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绝大多数药物都是经过肝脏和肾脏代谢并排出体外的,长时间服用降压药物会加重肝肾负担,降压药也不例外,因此服药期间一定要定期检测肝肾功能变化,及时作出调整用药。而针对伴有明显靶器官损害患者,当权衡利弊,尽量在保护靶器官的同时减少肝肾功能损害。

  中药在治疗高血压方面仍具有独特优势,不仅仅可以控制血压,还能改善高血压患者常见的不适症状。中药复方具有降压作用:如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龙胆泻肝汤等。还有部分中药单药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钩藤、杜仲、桑寄生、夏枯草、莱菔子、葛根、珍珠母、海藻、罗布麻等。虽然这些中药都有不错的降压功效,但单一味药的疗效是有限的,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医师诊疗后服用。

  中药复方具有明确的降压疗效,临床上多经辩证论治选方加减治疗,常用的中药降压处方包括:天麻钩藤饮(肝阳上亢证)、镇肝熄风汤(阴虚风动证)、半夏白术天麻汤(风痰上扰证)、活血港阳祛痰方(血瘀-阳亢-痰浊证)等。

  团队临床基于天麻钩藤饮加减化裁,以活血潜阳祛痰立方,临床应用20余年,并在多个国家级课题资助下,明确活血潜阳祛痰方降压的同时并保护心肾等靶器官,临床疗效明确,已经获批院内制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投入临床应用。

  根据指南推荐,针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不同证型:其中肝阳上亢以松龄血脉康胶囊为主;心肝火旺/痰热壅盛者推荐牛黄降压药;肝火亢盛/肝肾阴虚者推荐清肝降压胶囊。

  患者在服用西药降压的治疗过程中,若同时加用中药治疗,先不急于停用西药,因为降压药突然停掉,血压有一定的概率会波动。但一级高血压且属于低危人群,在医生的指导下,部分患病的人能适当停药;患者如对西药有不适或过敏,可选择中药治疗。

  对于原发性高血压1级患者(140-159/90-99mmHg),能够尝试纯中药降压[3]。若治疗期间出现血压控制不佳、症状加重或其他严重症状,需尽快前往医院看病,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药膳来源于食疗文化,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不同药物及食物合理配伍,可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不少文献报道药膳可以辅助改善高血压患者的不适症状,有助于稳定血压。如天麻钩藤药膳、葛根药膳、红枣莲子心药膳等,均报道对稳定血压有一定疗效。但药膳也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微信搜索岳阳医院心病科公众号——“养心一斋”,内里有高血压相关药膳推荐。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慢性多基因疾病,能够最终靠药物控制但不能完全治愈。患者一定要通过长期服用降压药物和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降压的最终目标是避免或减少因血压升高带来的靶器官损害和心脑血管相关事件。

  通常原发性疾病治愈后,血压大多能回到正常状态,比如肾动脉狭窄、醛固酮增多症和嗜铬细胞瘤等引起的高血压。如果基础疾病复杂,基础疾病和高血压症状发现较晚,或者继发性高血压合并有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的症状则不容易被消除。比如:急性肾炎引发的高血压,血压会随急性肾炎的改善而病愈,而慢性肾脏病引发的高血压,因肾脏的损伤较严重,由此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则较难治愈。

  (1)减少食物中钠的摄入。推荐高血压患者应用低钠饮食替代普通饮食,摄入量钠减少至5g/d。避免食用咸菜、酱制品、火腿、炒货和含盐高的腌制品等方法减少钠盐的摄入。

  (2)增加食物中钾的摄入。如新鲜蔬菜、水果、低脂乳制品、坚果、豆类等来提高钾的摄入量。

  (3)日常多以水果、蔬菜、低脂奶制品、富含纤维的全谷物、植物来源的蛋白质为主要食物,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日常生活中一些食物有助于降压,比如芹菜、黑木耳、山楂、茄子、冬瓜、番茄、萝卜、菠菜、葵花籽、香蕉等等。需注意的是,这些食物有辅助降压的作用,但是不能代替降压药物。

  高血压患者是可以运动的。长时间坚持运动不但有利于身体的整体健康情况,改善心肺功能,还能够进一步控制血糖、血脂、体重等风险因素,减轻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直接或间接的控制血压。运动能够大大减少50%高血压发病率,降低收缩压3.84mmHg,舒张压2.58 mmHg。建议非高血压人群或高血压患者通过运动来预防和改善血压。

  患者除日常活动量外,可通过有氧运动、阻抗运动、伸展运动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锻炼,高血压患者推荐岳阳医院心病科团队的恬淡疏肝操,强身健体,简便易学,其他运动可选择如快行、慢跑(6-8千米/小时)、骑车(12-16千米/小时)、游泳、爬楼、器械训练、练习八段锦、武术、五禽戏,高危患者运动前要进行专业评估,如果血压升高明显或血压波动同时伴有头晕头痛、心慌、胸痛气短等症状时要暂停运动。

  我国传统功法种类非常之多,如八段锦、太极拳[3]等,大多有着动作平缓、刚柔相济的特点,不但兼具力量、平衡、柔韧训练效果,更强调形与神俱,且具有独特的养心安神功效,可以辅助控制血压,安全性高,是老年人适合的运动方式。比如太极拳有着动作平缓、刚柔相济的特点,能够使全身肌肉放松,促进血压下降;同时用意念引导动作,由于思想集中,使心境平和,有助于消除紧张,更有助于降压。习练八段锦能够增加机体自我调节能力,使呼吸平缓,身体放松,达到降压的效果;同时还能提高睡眠质量,促进机体恢复。我们团队创制的恬淡疏肝操是参照五禽戏中“鹿戏”化裁而成,简单易学,受到患者一致好评。

  音乐疗法是得到普遍认可的疗法,依靠旋律的变化、节奏的异同、声调的转换以及音色的区分[4],通过转移注意力及缓解焦虑、紧张的情绪[5],起到调节血压的作用。

  中医五音疗法是指用角、徵、宫、商、羽五种不同音调的音乐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五音分属五行,通五脏。高血压病多与肝、肾脏腑功能相关,适合听“角”、“羽”调的音乐来疏理肝气,沉降气机。另外,情调悠然、风格高雅的古曲或轻音乐,也能够更好的起到一定降压效果。

  我们团队对高血压前期人群采用高血压综合管理,证实临床具有稳定血压、改善临床症状、调节血脂等作用,形成了不同证型相对应的代茶饮+音乐治疗包,并验证了我们团队设立的恬淡舒肝操适用于该类人群。

  中医历来有天人相应的理念,《灵枢》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二十四节气顺时养生是天人相应的体现。对高血压患者而言,寒露、霜降至小寒,雨水、惊蛰至春分,这两个时段应注意血压波动,防寒保暖,及时做好血压监测工作,依据情况调整用药。

  饮食调摄方面,春季注重疏肝理气,饮食上有茼蒿、黑蒜头、香菜、薄荷等。冬季注意益肾填髓,饮食上有黑木耳、黑芝麻、山药、桑葚、核桃等。具体可参照我们团队出版的《2018降压手账》。

  副主编姚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周训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桂明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芦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编委

  中医药科普标准知识库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建设的权威、专业、惠民、多元的中医药科普公益平台,旨在发挥学会专家资源优势,构建科学、规范、标准的中医药科普知识内容,促进中医药健康科普与文化传播,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的获得感,助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