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又是清点去年完成的目标和立下新一年flag的时候了。热爱读书的你,在过去一年读了多少本书呢?

  而尹烨在2023年不仅又双叒叕读了200多本书,还延续了他一年一度的荐书马拉松传统,在4个多小时的直播中盘点他去年在书中的收获。

  一方面,他利用了一切碎片时间来阅读,出差通勤必看书,一年坐200趟飞机或高铁,就有200本书伴他出行。另一方面,尹烨本身就有专业相关知识加持,再加上这么多年手不释卷,对前沿新知从始至终保持着更新,就成功把书“越读越薄”。

  当他拿到一本书——特别是他已经读过上千本的生命科学类的书——就可以跳过对已有研究的综述,只需要看作者的创新点了。

  但是,有这样一位生命科学的科普作者,尹烨却把他的书“越读越厚”,甚至忍不住毛遂自荐,主动请缨翻译这位作者的书。

  他就是刘易斯·托马斯,一位改变了人类关于免疫学和实验病理学认知的伟大医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获得文艺类图书奖的作家。

  尹烨说:“在人类的生命科学史或医学史上,无论再过多久, 刘易斯·托马斯这一个名字都会历久弥新。”

  刘易斯·托马斯出生于1913年的纽约皇后区,在父母亲的诊所里长大。他15岁就考入常青藤普林斯顿大学,入学之初成绩平平,但对幽默诗歌和文学有浓厚兴趣,并常有作品发表。

  大学后两年,他突然对学习兴趣激增,从文学转向医学。20岁时,刘易斯成功考入哈佛大学医学院,最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从哈佛医学院毕业后,刘易斯·托马斯成长为一名杰出的生物医学研究人员,儿科学、病理学、医学和生物学教授,先后担任三所医学院的院长,以及一家顶尖癌症中心的负责人。

  虽然在医生、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以及行政管理者的领域都取得了非凡成就,但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却是他优美的医学人文随笔。

  在忙碌的研究工作期间,他笔耕不辍,将富有诗性的浪漫表达融入到写着“生人勿进”的严肃科学中,谱写了一篇又一篇打动人心的科普作品。

  刘易斯被誉为“诗人科学家”“多才多艺的散文大师”、当代“英语随笔的最佳作者之一”。他用自己的才华,将科学普及写作拉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洛克菲勒大学以他的名字设立了“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

  他的科普散文《细胞生命的礼赞》在美国国家图书奖评选中同时获得了艺术类散文奖和科学类散文奖。

  而尹烨亲笔翻译的这本《脆弱的物种》,则收录了他创作于1984—1992年的演讲稿和未发表的文章,集结了他身为医者的毕生思考,是他带给世界最后的声音。读之是对认识的开拓、对思想的冲击、对生命智慧的启迪。

  托马斯才学广博,书中所收录的随笔讲稿内容覆盖的内容丰富广泛,从医学到生命、教育、社会、文化乃至宇宙皆有所讨论。在他的随笔之中,多学科的知识信手拈来、举重若轻。

  关于人类起源,托马斯说,“第一位祖先,即我们 n 代之前的祖先,无疑是一个细菌细胞。”

  他追溯“human”(人类)一词的语源,来说明其实我们从未忘记自己的出身:

  “human”(人类)一词,来自原始印欧语词“dhghem”,意为“土壤”。最为接近的同源词是“humus”(腐殖质),它是微生物的主要产物。

  透过本书,你会感知到托马斯的眼界胸怀之宽广;你会感动于他对探知自然的坚持。相信最终你也会感佩于他的谦卑以及合作意识。

  作为站在世界医学顶端的研究者,他时刻保持着宽阔的视野,始终不忘记为学之本——关注处在困境中的人们(一般也是边缘人群)。

  他们是生活在美国城市贫民窟中的拉童、被社会当作“包袱”的失能老人、与我们同样活在现代却因饮用水污染患病的第三世界人民......

  在托马斯笔下,这些人以与我们平等无差别的姿态出现。他提醒人们重视教育问题,因为“忽视就等同于伤害,会根植于孩子的心灵。”

  学生们在莫桑比克的一所学校。飓风“伊代”和“肯尼斯”过后,该校接纳了约5000名5-14岁的儿童。图:联合国

  他用文字揭露社会对“死亡”和“衰老”的冷漠,“就像死亡是自然而然的那样,衰老亦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我们对两者都敬而远之。”

  他清楚地看到在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差异下隐藏的不一样的需求,“现阶段,美国的医疗保健系统旨在确保其公民健康长寿,而穷国目前所期盼的只是更好地活下来。”

  因此,他建议在医学欠发达地区应首先建立现代水平的卫生基础设施,以及自治性极高的地方卫生署。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孟加拉国红新月会协助奥莫尔·巴拉·查克马(Omor Bala Chakma)家安装了供水网络、深管井和厕所

  托马斯的眼界宽广。他看到的不只有身边的问题,还有无数个触及不到的隐蔽角落。他的心始终牵挂着民众。令人不由地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托马斯反思医学的教育和发展。指出当前医学发展的局限:“医学领域仍有着诸多没有弄清楚其潜在机制的致命或致残性疾病,特别是老年人的慢性残疾。”

  他呼吁人们正视医学中的无知,并建议改革医学教育“让医学生更清楚认识到医学的局限”,继续加强对人类疾病的机制研究。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技慢慢的提升,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对科技带来的威胁也感触颇深。

  托马斯指出“世界ECO面临两大威胁”。一个是遭受资源的掠夺后受到的破坏,一个是核战争引起的短期不可修复恶的伤害。

  后半生都活在冷战阴霾下的托马斯思索着“自然的心智”、反思着“人类的傲慢”。而反思是为了更好地进步。

  他认为,应该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基础研究上。“唯有通过基础科学我们才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世界”,而“认识世界”是科学诞生的原因。

  他还提出:科学研究与技术和应用研究不同,应该跨越民族主义的限制,实现自由互通。并构想应由联合国建立一个国际间科学研究合作组织,以确保学界能为政府提出客观的建议。

  令人激动的是,2014年在联合国建立了“科学咨询委员会” (SAB),该组织旨在在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环境退化、解决饥饿等问题上为联合国提供决策建议。

  托马斯预想的美好未来似乎在一步步实现,而这一切来之不易的成就不能离开科学工作者的合作以及坚持,若能的话,还应该加上些乐观精神。以我们的作者托马斯先生为例,他在书中写道:

  我对我们人类这个物种有着深深的期许,毕竟它是生物圈的新成员,略显稚嫩。以演化的时间来衡量,我们来到地球不过几瞬,要走的路还长着呢。如果我们足够成熟,就能成为地球的某种集体意识,成为地球的中枢。

  这是在与其他领域的研究者交流中总结得到的。他预想这一主张可能会被当做”奇闻异事”或更为严重的被无视。而在2015年我国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体”的倡导。

  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上的不谋而合使物种生存的哲学奥义——合作共生熠熠生辉。

  他提醒我们:”要对人类这个物种怀有谦卑之心,因为我们的出身确实很卑微。据研究可知,我们的祖先单细胞在很早就学会了聚群而居”。

  被用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诗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中蕴藏着几十亿年来物种进化的智慧。“要合作不要孤立“,这对于如今紧张的世界局势以及原子化社会都如当头棒喝。

  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研究中,他看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联合、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共识;在衰老研究以及老年学的发展前途中,他也提及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在第三世界的医疗援助上,更是高喊”四海之内皆兄弟“倡导合力互助。

  尹烨在《脆弱的物种》译序结尾用简短有力的九字评价托马斯:顺天地,爱众生,见自己。

  无论是托马斯还是尹烨,作为科学前沿的学者,他们戒骄戒躁,警惕“自我中心主义”,关怀自然万物;将复杂的科学理论幽默日常化,以极具艺术性的文笔架起了科学和人文世界的桥梁。

  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尹烨在译序讲出:“我遇到了和自己相似的有趣灵魂。”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梁漱溟文化思想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周晓虹对话钱锁桥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群学君对话舒国治群学君对话叶兆言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杜春媚对话郭海平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谷岳:我的行走之旅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周志文:人间的孔子严晓星:漫谈金庸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毕淑敏读者见面会徐新对话刘成谢宇教授系列演讲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叶檀读者见面会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金陵刻经处》《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旧影新说明孝陵》《光与真的旅途》《悲伤的力量》《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情感教育》《百年孤独》《面具与乌托邦》《传奇中的大唐》《理解媒介》《单向度的人》《陪京首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诗经》《霓虹灯外》《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拉扯大的孩子》《子夜》《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骆驼祥子》《朱雀》《死水微澜》《通往父亲之路》《南京城市史》(新版)《被困的治理》《双面人》《大名道中》《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九王夺嫡》《乡土中国》《白鹿原》《冯至文存》《在城望乡》《海阔天空》《遗产的旅行》《城堡》《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了不起的盖茨比》《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湖中之云》《社会变革的棱镜》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