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复旦大学落下帷幕。4天的总决赛里,记者在各高校的展台走访发现,往日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是埋头钻研、不擅言谈的理工科大学生们却大多落落大方、口若悬河,在各种场合“推销”着自己的作品甚至本人―――“请到我们这里看一下”、“这是我们的成果介

  绍资料,您有什么样的问题可以随时问我”、“我来给您介绍一下我们的发明”,一走进“挑战杯”的成果展示现场,如同进入了一个展销会,这些平时在实验室里埋头钻研的大学生们个个都成了“推销员”。

  清华大学的王晓峰是本届“挑战杯”的明星人物之一,他所在的团队的研究项目与一个企业达成了协议金额为400万元的合作意向,而他自己也作为“挑战学子”和飞利浦公司签订了意向书。这位被多次劝转中文系的大学生俨然成了团队的代言人,接受评委质询,接受记者正常采访,为观众介绍项目,说起话来有条有理,滔滔不绝。“搞科研不仅需要研究能力,也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因为团队内部需要沟通,还要和外界交流。”王晓峰坦言,400万元的收获除了要归功于团队的合作伙伴关系,推广和营销也很重要。他认为,在国内,高科技人才应该是相对的全科型人才,“我们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是一名优秀的项目经理。”

  在本届“挑战杯”新增加的“挑战学子”推介会上,台上的“挑战学子”在介绍自己,台下也有不少参赛者在向在场的企业和科研院所代表“推销”自己。大连海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大四学生杨文豪就拿着一叠简历在会场上向自己“看中”的企业分发,“可以是项目上的合作,也可以干脆到合适的单位工作。”

  在上届“挑战杯”上,就有一件事让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燕爽印象非常深刻,一些学生拿出简历向企业推销自己,“您看,我学习成绩一般,但这个科研项目能证明我的创新能力。”也有学生直接找到他,推荐自己到复旦大学来攻读研究生。

  上海杨浦科技创业园总经理谢吉华也认为,进行科技创业的人除了需要具备选择项目的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外,还应该会推销他们的项目,而现在最稀缺的人才就是既有科研能力又有综合组织能力的人才。

  北京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欣茹说起话来有条不紊,更像一个文科生。她认为,向外界推销自己的项目也是自己对项目进行梳理的一个最好机会,在和外界做沟通时也能够获得反馈,对项目的改进非常有好处。南京大学博士生袭锴则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解释,“就像钻井一样,光靠某一点,肯定不能钻进去,要多点钻井才能有收获。”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允旺在展台前不停地向来往的参观者介绍着自己的作品。就他自己研发的“上运皮带输送机断带保护设施”项目,他已经和徐州的一个企业签订了一般性技术转让合同,今年12月份第一批产品就将上市,他坦白说自己以前并不十分善于表达,但在和企业的接触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

  记者注意到,本届“挑战杯”增加了很多展现参赛同学综合能力的环节,接受评委质询、“挑战学子”推介、公开答辩。在这些环节中,能够正常的看到不少同学的表达、沟通能力比较差,接受评委质询时一紧张,说话都不利索,演示作品时手都在发抖,推介自己时也很不流畅。

  复旦大学副校长杨玉良颇有体会:中外教授相比较不难发现,美国的教授个个会说,是因为他们从小就锻炼如何把自己的想法清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而我们有些教授缺乏这方面能力,有时一个项目很好,却很难让别人相信这是个好项目。

  凡本网标注明确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