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人们对肠道和肠道疾病的认知与了解越来越全面与深刻。17世纪,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领域取得了非凡的发现,FrancisGlisson清晰地描述了肝、胃和肠。19世纪,胃肠病学开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20世纪初期得到逐步发展。在这一时期,胃肠病学家们开始使用胃镜和结肠镜来诊断和治疗胃肠疾病。

  如今,来自微生物、免疫、生化等基础领域,消化、内分泌、肿瘤等临床领域,药学、食品科学、动物营养等应用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因肠道而汇聚;生物、医学、药学、食品、农林、畜牧、基因组、营养等学科因肠道而交叉。

  肠道产业是一个由跨界行业融合而成的产业,其相关学科和技术包含胃肠病学、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病原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畜牧学、兽医学、食品科学等科学,涉及测序、质谱色谱、人工智能、纳米材料、动物模型、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可应用于医药、食品、农业等领域。

  肠道产业是一个动态继续扩展的行业,其随着基础技术的迭代,科学研究的突破,产品设计的创新和应用范畴的变化而变化。肠道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既基于临床医学、食品科学等传统领域打下的坚实基础,又离不开微生物组学、生物信息学等新兴领域的发展。科学研究的进步推动了肠道产业新机遇的萌生,一方面新兴起的产业生机勃勃,另一方面传统产业老树结出新花。这一切使肠道产业变成了一个五彩缤纷、处处皆可开花的产业。

  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肠企或在短期内面临挑战。2022年,一系列相互影响的严重冲击,包括新冠疫情、乌克兰战争及其引发的粮食和能源危机、通胀飙升、债务收紧以及气候紧急状况等,导致世界经济遭受重创。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增长势头明显减弱,全球其他经济体由此受到多重不利影响。在此背景下,联合国发布的《2023年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与展望》报告说明,世界经济前景暗淡且存在不确定性,2023年,全球经济提高速度预计为1.9%,成为数十年来增速最低的年份之一。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有望提升地区和全球经济稳步的增长前景。因此,肠道产业尤其是初创企业或将在短期内面临挑战,而长期发展前途依然良好。

  中国科研经费规模突破3万亿,保持快速地增长。肠道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研究相对起步较晚,积累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国家政策的全力支持下,中国科研支出呈现持续快速地增长的发展的新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年来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由2017年的17606.1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0870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大关,比上年增长10.4%,自十三五以来已经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按不变价计算,R&D经费增长8.0%,高于十四五规划“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的目标。鉴于R&D经费持续快速地增长,未来中国科研产出也有一定可能会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为肠道产业创新提供源动力。

  也是在去年,我国迎来首款特定疾病全营养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这亦是我国首个获批的肿瘤全营养产品。2022年7月,雀巢健康科学宣布速熠素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上市。而在速熠素获批几个月之前,蓝果集团的蓝沛特殊医学用途脂肪组件配方食品获批,成为国内首款通过注册的特殊医学用途脂肪组件配方食品。

  与此同时,随着慢慢的变多玩家布局微生态,市场日渐拥挤,竞争越发激烈。2022年,企业强强联手已成常事,更有巨头合并重磅收购。2022年5月,帝斯曼和芬美意宣布达成业务合并协议。同年,12月,科汉森与诺维信宣布合并,促成丹麦史上最大交易案。而IFF在完成对杜邦营养与生物科学业务的并购后,似乎决心要继续深耕益生菌,于2022年收购膳食补充剂制造商HealthWrightProducts。在益生元方面,2022年6月,泰莱集团完成对量子高科的收购。

  科研服务业态通过提供高品质的技术、服务和支持,为包括肠道免疫学、肠道微生物组、营养学等在内的各类肠道科学研究提供助力。近年来,随着肠道科学研究和有关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科研服务业态的规模逐步扩大,服务更加多元。

  微生物组研究是肠道科学中一个非常关注的领域。近年来,科学家们已经认识到微生物组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科研服务业态为肠道微生物组研究提供了全面的支持,包括样品处理、基因组测序、宏基因组分析、微生物代谢组检测等。通过这一些服务,研究人能更好地了解肠道微生物组的多样性、功能及其在健康与疾病中的作用。这些研究有助于为肠道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