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哲学专业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1500~2000人,毕业生高考时的文理科比例是86%:14%,男女生比例为41%:59%。哲学专业本科就业率连续三年在75%上下,处于中等状态。与那些热门专业相比,哲学专业虽没那么受宠,却保持着较高的稳定性。

  无论从地域方面,还是领域方面来看,哲学系毕业生分布都较为广泛,其主要工作规划方向有:

  (1)公务员。毕业生可在国家、省、市等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或文字性工作,哲学专业的毕业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强,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具有很大的优势。

  (2)文教事业或新闻出版部门。除公务员外,该专业毕业生还可到学校、科研单位或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研究性、采编类工作,但这些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等条件要求较高。

  (3)各类企业等。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可到企业的党办、文秘、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部门从事各类实际工作。

  哲学类专业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等,开设大学较多,下面为大家盘点部分名校,排名仅供参考。

  中文类专业毕业生去向有党政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单位、出版单位、广告公司、各级教学和科研机构单位等,从事的职业有记者、编辑、教师、秘书、文案、策划、宣传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就业范围比较多元化。

  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文科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与专业相关性较低,毕业后,从事与专业对口职业的学生甚至不到一半。中文类专业本科毕业后是继续深造还是步入工作岗位主要看个人意愿。

  如果对中文专业有浓厚的兴趣,希望日后从事这一领域及与之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例如,去初、高中学担任语文教师;或者在大学中文系、新闻系任教。那么,选择读硕士乃至博士是必要的。

  如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9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都继续攻读本校或清华、复旦、南京大学等名校研究生。北京语言大学各专业就业率高达96.54%,其中5.4%的学生选择出国继续深造,16%继续攻读研究生。

  如果打算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可优先考虑选修一些实务课程,如应用写作、秘书学、公共关系等,还可以跨专业选修新闻、经济、法学等课程,成为复合型人才。

  中文类专业包括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字学、现当代文学、对外汉语等,开设大学较多,下面为大家盘点部分名校,排名仅供参考。

  多数人都把历史学看成是冷门专业,认为该学科工作前途冷淡。其实也不尽然,该专业学生凭着大学所学到的广博的知识,就业时只要不期望过高,就业并不比其他专业差。阳光高考平台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历史学毕业生规模为16000~18000人,连续两年就业率都在65%~70%之间。

  从专业对口方面来说,历史学职业需求相对较少,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从事教师工作,或者向历史学研究方向发展。而现在毕业生就业是双向选择或多向选择,不必将职业局限在狭窄的领域,这样来看,历史学专业就业范围是比较宽泛的。

  总的来看,当前历史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工作规划方向:在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博物馆、档案馆从事研究工作;在高校、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在出版社、杂志社、网站等媒体从事编辑、记者等工作;报考政府部门公务员;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有的毕业生则彻底转行,最终从事了与本专业毫无关联的工作。

  历史类专业包括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等,开设大学较多,下面为大家盘点部分名校,排名仅供参考。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认为数学这样的基础学科难学、就业不易,是专业中的冷门。

  近几年,数学等理学基础类专业,无论是在校生规模还是就业率都呈上涨的趋势。男女比例也不再是男生一统天下的局面,甚至会出现了女生更多的现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5年毕业生规模在48000~50000人,就业率在70%~75%之间,男女比例为1∶1。

  社会对数学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无论是进行理论研究、科研数据分析、软件开发还是从事金融保险、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通讯工程、建筑规划设计等行业,不能离开相关的数学专业相关知识。其应用面也极其广泛,具有扎实基础的数学人才既可以做职业数学家,又可以在各类学校做数学老师;还能成为某种领域(如金融、统计)的数据分析师,也能从事软件设计、工程计算、网络安全、国防科技等方面的技术工作。

  数学专业毕业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只要再学习一些相关知识,他们能够转向很多理工、经济类专业。比如计算机、统计、金融、经济学等。数学专业毕业生在专业相关知识、逻辑性思维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上都有较大的优势,一般来说,跨专业考研或跨专业就业都不困难。

  据统计,毕业后收入较高、工作相关度高、提升较快的专业大多分布在在计算机、金融、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等相关行业领域。而数学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相关行业的技术岗位,如精算师、银行、证券业工作、程序员、数据分析师等。

  OECD成员国对成年人知识技能的调查显示,缺少数学技能严重限制了人们获得更好的报酬和更好的工作。在新兴市场国家,精通数学的人,收入平均比其他人高出40%。

  数学类专业包括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理基础科学,许多大学都有开设,下面为大家盘点部分名校,排名仅供参考。

  阳光高考平台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5年物理学毕业生规模为18000~20000人,应用物理学毕业生规模在8000~9000人;两个专业的就业率连续两年都在70%~80%之间。物理学男女比例为1.5:1;应用物理学为4:1。

  物理学就业与大多基础性专业相同,主要在高校、国防部门、科研机构等从事教学研究及相关科研管理工作。中国有很多与物理相关的研究所,如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这都是物理学毕业生深造和就业的好去处。

  有报道显示,物理学专业对口就业率并不高,毕业生半年后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仅为37%。这恐怕和大多数基础学科的就业特点有关。因为并不是每个学物理的人都能成为物理学家或搞科研工作。虽然表面上看,直接与物理对口的行业很少,事实上物理学的毕业生就业范围很广。许多以物理为基础的学科领域都闪烁着该专业毕业生的身影,如信息、能源、航天、军工、材料、交通、经济、生命科学,等等。

  物理学专业既是活跃的物质世界基础研究前沿,又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基础和源泉。物理学史上每一次巨大的发现都带来人类对世界的全新认识以及社会的巨大发展,最新研究很容易会引起其它学术领域的共鸣。

  虽然物理学专业对口就业率并不高,但俗话说的好“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深厚的知识功底让物理学毕业生无论在哪个行业工作都能很快上手。北大物理学院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物理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得到他们的就业领域分布百分比为:科研、教育32%;IT业28%;金融、贸易、商务、咨询13%;半导体14%;生物产业2%;传统工业类6%;文体、卫生2%;律师1%;新闻媒体1%……他们都认为物理学习为他们后来的发展打下了终生受用的牢固基础。

  物理学专业毕业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很多同学会选择考研或出国深造,深造的专业大部分为物理学相关专业。国内考研,物理有许多课程是其他专业的主干学科或考试科目,考研率很高,这也是物理学专业的优势所在。

  出国深造,重点大学的申请国外奖学金的比例比较高,每年也有特殊的比例的同学选择非物理学专业进行学习。如到国外读工科、生命科学甚至金融、商科等专业。

  物理学类专业包括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等,许多大学都有开设,下面为大家盘点部分名校,排名仅供参考。

  “生物专业不好就业”是误解。社会上有一种误解——“生物专业不好就业”。其实,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生物科学近三年的全国就业率分别为2013(85%~90%)2014(70%~75%)2015(75%~80%),属于中等水准。就业主要方向包括化工、医药、金融、教育行业等。相比之一,一些之前盲目开设生物学专业的高校,师资、科研等跟不上,其毕业生就业肯定会遇到更多困难。

  “生物专业不好就业”的印象,可能来自于国内生物“对口”的就业岗位不好找,就业面较窄。如果想进入高校或研究机构从事科研,需要读完博士。本科生若选择直接就业,很可能要去医药企业或转行。目前,国内生命科学所带动的下游产业有限,但也有向好的趋势。有的年轻人认为毕业到企业公司工作就觉得掉价,实际上杭州、上海、北京等很多跨国的和国内有名的生物医药企业都需要优秀的生物学人才,将来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那里有年轻人可以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平台。

  生物学有很多领域,各领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生物信息和生物统计方面有较好的工作前途。这两个领域与信息科学和统计学有交叉。所有,生物专业的学生也可优先考虑多接触跨学科的知识领域。

  生物学类专业包括植物学、动物性、生理学、微生物学等,许多大学都有开设,下面为大家盘点部分名校,排名仅供参考。

  在谈到天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时,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顾秋生教授说:“最近两年我院天文学系本科毕业生人数总计约为100人,其中大约2/3的同学选择了继续读研深造。另外,对于少部分没有在本专业继续深造的同学,顾教授表示:“由于天文学专业学生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且天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多出自名牌高校,社会认可度较高,所以就业的选择面十分广泛,连续多年就业率接近100%,超过了许多热门专业。”

  在谈到天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具体去向选择时,顾教授认为天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去向选择是十分宽广的。他给出了如下建议:

  (7)进入中等学校从事自然科学教学或进入科技馆、博物馆从事社会教学工作等。

  天文学类专业包括天体物理、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等,开设大学相对较少且以名校居多,下面为大家盘点部分名校,排名仅供参考。

  目前,很多热点问题亟待海洋科学专业的人才来解决,如:深海中的生物是否预示着生命起源,海洋污损生物如何防治,海洋沉积及油气储藏,海洋渔业怎么样发展,近海污染如何治理,海岸带如何管理,等等。我国的海洋科学发展较晚,客观来讲,如今的水平比起一些开发海洋较早的国家如美国、俄罗斯等还有一段距离,为了尽快赶上世界领先水平,除了利用当下已有的空间技术、生物技术优势,继续保持和加强之外,在如今落后的领域,会增加研究和开发的资金和力量。

  近几年,我国在海洋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尤其是在海洋资源利用、海底石油勘测、海产品生产等方面,已达到世界领头羊。今后,海洋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将存在持续的需求,特别是高级人才供不应求。海洋科学涉及的相关学科十分普遍,所以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也非常广阔。

  中国海洋大学的人才教育培训目标就是为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培养领军人才,海大师生也一直热情参加极地科考和海洋研究。到目前为止,学校毕业生中已有12位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海大毕业生;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是校友董兆乾;中国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是校友蒋家伦;中国第一个南北两极都登上的科学家是校友赵进平。近年来海大还成为国内第一所进入北极大学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海大与国家海洋局、海尔、海信、华为、朗讯等500多家大型企业以及沿海省份建立了密切的毕业生供需合作伙伴关系,约40%左右毕业生考研或出国深造,其余的大多数毕业生在各大主要城市及沿海开放城市就业。

  浙江大学海洋科学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石油、矿产、环保、食品、水利和医药卫生等行业。如国家石油企业、矿产企业、国土、水利等企业和事业单位;与海洋化学、环保有关的机关、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大型食品企业、医药公司、海洋局、海关、环境监管部门等。除了直接就业之外,本专业与英国阿伯丁大学和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可以直接赴国外深造。

  21世纪是中国走向蓝海的时代,相信海洋科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也一定能紧随时代脉搏,助力中国梦扬帆远航。

  海洋科学类专业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等,下面为大家盘点部分名校,排名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