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围绕酶、抗原、抗体等功能性蛋白及高分子有机材料来研发技术和产品开发的生物科学技术企业。

  公司为研发驱动型,研发工作包括上游共性技术与工艺研发和下游产品应用研发两个部分, 分别由基础科学研究院和各事业部研发中心负责。

  底层技术开发和上游核心原料研发由基础科学研究院负责。针对不同的下游产品类型,公司成立三大事业部,包括生命科学事业部、体外诊断事业部和生物医药事业部,并在各事业部内部设立了研发中心,研发中心可根据具体市场需求来做产品应用级的研发。

  公司是国内目前少数同时具有自主可控上游技术开发能力和终端产品生产能力的研发创新型企业。

  由于公司四位创始人均有实验室研究经验,在较为了解科研市场需求的情况下,2012年从生物科研试剂切入市场。

  2014年,随着国内NGS(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高通量测序)的普及,公司研发了测序用试剂,随之进入测序试剂领域,打开工业市场。

  2016年,企业成立医疗子公司,完成了 IVD 产品的研发,开始步入临床市场,同年,公司完成核酸诊断原料的研发与生产,并且进入了多家分子诊断企业的供应商名录。

  2018年,公司开发动检试剂、医药研发试剂等多条产品线,从而开发了动物检疫和制药企业新客户。

  2019年,基于新药研发过程中中原料产品和相关服务的需求,正式成立了生物医药事业部,服务于制药企业和疫苗研发企业。

  公司秉承创新,致力突破,形成了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基于单 B 细胞的高性能抗体发现平台、规模化多系统重组蛋白制备平台、量子点修饰偶联与多指标联检技术平台四大核心技术平台,均应用于公司的自产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公司现有200余种基因工程重组酶和1,000余种高性能抗原和单克隆抗体等关键原料,拥有500多个终端产品,可大范围的应用于科学研究、高通量测序、体外诊断、医药及疫苗研发和动物检疫等领域,且在多个领域打破了长期的进口垄断,为国内的供应链本地化提供了强大助力。

  酶、抗原、抗体等活性蛋白底层研发技术周期长(单个酶种的开发需要12个月),研发投入高(2017-2019年的研发占比超23%),涉及到的交叉学科知识复杂(涉及生物学、化学、生物信息学等)。

  工业客户方面,公司在诊断、测序及医药研发等领域覆盖了主流的头部企业,进入了客户产品注册证的供应商,粘性高;科研客户方面,公司覆盖了主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领域属于重度口碑型行业,服务属性高,目前基本达到了一位销售对应一所高校的覆盖水平。

  2012年通过科研试剂进入生命科学领域,2014年进入基因测序领域,2016年进入体外诊断领域,2018年进入动物检疫领域,2019年进入生物医药领域,2020年进入CRO领域,业务切换灵活,技术平台通用性强。

  曹林博士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和最终受益人,直接持有股票5.35%,通过诺唯赞投资间接持有 股份26.80%,合计持有32.15%。

  南京诺唯赞投资是公司的控制股权的人,直接持股40.48%,由曹林、徐晓昱、张力军和唐波先生四位创始人共同持股。为增强团结凝聚力和动力,公司成立南京诺泰、南京博英维和南京唯赞为主要员工持股平台。

  诺唯赞拥有生物试剂、IVD行业第一梯队的开发团队,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共有研发人员428名,其中博士17名,硕士198名,超过50%的研发人员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还有财务、会计等多元化人才,专业相关知识储备深厚。

  公司创始人曹林博士,是南京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曾在南京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系担任讲师、副教授,任期超10年,拥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和深刻的行业认知。

  公司创始团队,包括曹林博士、唐波博士、张力军博士和徐晓昱先生,均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蛋白质技术领域有10年以上的经验,各自分管事业部,分工明确,核心团队稳固。

  1)收入方面,自2017-2020年,公司营收从1.12亿元增长至15.64亿元,若剔除新冠相关这类的产品营收,则2020年常规产品营收约4亿元,同比增速约40%,略低于2019年的57%。

  2020年公司毛利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达91.46%,系新冠疫情导致核酸原料以及试剂产品紧缺,公司POCT诊断试剂营收体量大幅度的提高,且部分原材料为自产获得,因此成本相对较低。

  2)研发与销售方面,公司并重销售与研发,2017-2019年,公司销售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均分别高于35%、23%。

  2020年,得益于新冠疫情,公司营收出现大幅度增长,两者支出占比出现较大程度的下滑,但在绝对支出费用方面,相较2019年同比增长约100%。2017-2020年,公司4年累计销售和研发支出分别为3.89亿元和2.67亿元,投入水平较高。

  公司营收大多数来源于于生物试剂和 IVD 产品,2020年海外营收有所突破。

  2017-2019年该业务营收 CAGR=30.93%,2020 年出现跳跃式增长,受益于新冠疫情,生物试剂作为新冠检测试剂的研发及生产的原料产生了大量的市场需求,导致销量迅速扩大,且平均销售单价有所上升。2020 年全年新冠相关原料营收约 6.7 亿元,占生物产品收入比重约 2/3,常规酶原料营收约 3.3 亿元,同比增长约 38%。

  公司于 2017 年取得 POCT 诊断试剂的产品注册证并开始对外销售,2017-2019 年,POCT 诊断试剂的销量及出售的收益基数较小,年均复合增长率较高,CAGR=372.30%,2020 年上半年,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新冠检测试剂盒获批上市,销量迅速扩大,且该产品的销售单价较高,出售的收益大幅增长。

  2020 年全年,新冠相关试剂盒收入约 5.2 亿元,占诊断试剂收入比重超 90%,常规试剂营收约 0.4 亿元,同比增长约 45%。

  公司目前已与 2000 多家医院展开合作,其中三级医院 700 多家,累计投放仪器 2,700 多台。

  3)海外营收方面,借助于新冠疫情,公司的海外营收有了较大突破,2020 年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 13.60%,公司目前已在香港和美国成立子公司,在东南亚、欧洲、南美建设根据 地,增加海外驻派人员有利于带动公司常规业务海外扩容。

  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对于人类发展有及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幅度的提高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逐渐完备,据公司招股书,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资产金额的投入迅猛增长,由2015 年的43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86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8.8%。

  资金投入的增加为生物试剂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生物试剂行业占生命科学领域整体资金投入的比重约10-15%。

  相较于全球,中国生物科研试剂发展较晚,但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15-2019年CAGR=17.1%,远高于全球同期的8.1%。

  上个世纪60年代起,陆续出现了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免疫印迹法、酶联免疫斑点法等技术,这些实验技术与方法学的成熟,衍生了大量对配套生物试剂的需求。

  随着2000年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面世,相应的高通量测序建库试剂也慢慢的出现大量需求。

  近年来,随着CRISPR技术的应用,Cas9核酸酶试剂盒开始推出。未来,随着生命科学领域新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相应配套的生物试剂需求将会逐步扩大,生物试剂市场规模也将随之不断扩大。

  公司所处的分子类试剂的市场规模占比过半,2019年其市场规模约69亿元,占生物科研试剂规模比重达 51%。

  据公司招股书,分子类生物科研试剂规模预计在2019-2024年将以CAGR=12.3%的速度增长,在2024年将达到124亿元。

  分子类试剂竞争格局较为分散,诺唯赞占据国内龙头地位,凭借规模优势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1)国内竞争分散,诺唯赞市场占有率为国内第一,占比约 4%(不包括新冠相关分子类试剂产出),剩余 55%的市场份额多为国内其余体量较小的试剂生产公司割据,整体来说市场集中度不高,行业有待重新整合。

  2)进口占比较高,四大外资企业如美国赛默飞、德国凯杰、罗氏 Takara 和美国 BioRad 合计市场占有量达 41%,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汇率波动等因素,进口产品存在价格上涨及供货紧张的风险,2020 年全世界内传播的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剧了生物试剂的供应紧张,供应链本地化慢慢的受到国内科研机构及企业的重视,我国生物试剂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公司产品丰富,面向客户群体广泛。公司自成立之初即专注于生物试剂业务,通过自主开发的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对高端酶定向进化,现已完成 200 多种酶的改造,每一种酶包括上百种基因工程突变体,其应用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和稳定能力,目前已有 500 多种终端产品,以适应用户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使用需求。

  根据不同的使用客户可将试剂分为诊断用、高通量测序用和科研用生物试剂三大类别。诊断用生物试剂涵盖分子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和动物养殖类企业共计 700 多家;高通量测序用生物试剂涵盖华大基因、诺禾致源、贝瑞基因等 700 多家高通量测序服务企业;科研用生物试剂客户涵盖北大、清华、中科院等 1,000 多所科研院校以及药明康德、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 200 多家制药企业及 CRO 企业。

  公司可提供能适配于不同生产体系的定制化高端突变酶。高端突变酶的技术路径一般来说包括 4 个步骤:

  3)高通量筛选,将突变酶库中的酶进行快速筛选,得到催化活性更高的突变体;

  4)压力环境测试,在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环境下进行活性测定,得到高端突变酶。

  公司从蛋白结构源头上着手,大幅度提升酶的活性、催化效率、稳定性、特异性和耐受性等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例如:经改造的诊断酶原料 Taq 聚合酶可实现 15sec/kb 的扩增速度,拥有可检测 10copies 的高灵敏度,且具有可兼容 20%血液的高耐杂质能力。

  目前,该平台形成了由上万种活性、稳定性、抗杂质干扰等性能各异的酶组成的突变酶库。

  不同于外企只提供通用型酶且近年来产品迭代较慢,企业能针对具有特殊需求的工业客户对产品做定向改造,来适应各自的生产体系,一般一个工业客户的开发至少半年以上,但是囿于产品注册证问题,工业客户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因此后期的合作粘性较强。

  公司通过采取静电分析、结构分析、TCSM(Triple Code Saturation Mutagenesis,三密码子饱和突变)和定点组合-迭代突变 4 种定向突变策略,以及氨基酸扫描、计算机辅助分析及结构生物学等手段,可将筛选通量降至随机突变的 1/1012,大幅度减少了筛选目的突变酶所需时间。

  公司通过如图系统将突变体的性能提升转化为编码基因的遗传扩增,从而快速选择性富集,即仅复制编码活性聚合酶(深灰色球体)的基因,而无活性聚合酶(浅灰色六边形)未能扩增他们自己的基因,并从文库中消失。

  公司规划未来在生物试剂业务持续完善产品系列,继续深度覆盖销售网络,同时深入动检,肿瘤和 mNGS 领域。

  1)产品系列持续完善。国内生物试剂领域还是以外资为主,目前公司有 500 多种终端产品,每年新推出 50 多种,但像赛默飞这种跨国企业基本有 2000 余种产品,公司的产品完备程度还有待提高。

  2)销售网络深度覆盖。生物试剂业务 95%以上采用直销模式,偏远地区才会采取经销模式,且由于公司产品毛利较高,生物试剂毛利在 90%以上,因此在资金上支持公司增加销售投入,提高服务质量。

  诊断用生物试剂以拓展动检客户为主,国内部分动物检疫企业在 18 年非洲猪瘟之后开始建立 PCR 实验室,鉴于养殖动物类的食用属性,其对检验测试要求非常高,同时对价位也不是很敏感。

  2020 年动检业务收入体量较小,约 2000-3000 万,未来有庞大的增量空间。

  测序用生物试剂以拓展肿瘤和 mNGS 工业客户为主,近年来,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癌症筛诊疗和微生物病原体检测行业发展迅速,带动测序试剂的需求大幅度增长,2020 年测序用试剂收入约 1.2 亿元,预计未来 3 年将保持约 50%的增速。

  截至 2021 年 Q3,拥有员工总数约 8 万人。公司前身为热电公司(Thermo Electron,1956 年创立),后热电于 2006 年通过收购飞世尔正式更名为赛默飞世尔科技。

  近 15 年来,公司发起多起收购事件,不断丰富产品线,增强国际影响力,一步步成长为实力丰沛雄厚的跨国集团。

  公司财务表现优秀,在高基数下仍能保持稳定增长,2011-2020 年营收端和扣非净利润端 CAGR 分别为 11.89%和 18.73%,2020 年营收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高达 322 亿美元、65 亿美元。

  研发创新是企业的立足之本,赛默飞在通过不断收购扩充业务线的同时,也注重自身研发实力的提升,其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超 3%,2020 年研发支出高达 12 亿美元。

  1)分产品来看,赛默飞主要有实验室产品和服务、生命科学解决方案、工业和应用及临床和诊断四大业务板块。

  自 2014 年以来,生命科学解决方案板块开始贡献收入,2020 年创收 121.68 亿美元,同比增长 77%,系新冠的全球性感染导致基因检测需求大幅度的增加,2020 年新冠相关收入达 66 亿美元,常规生命科学业务增长不明显。

  2)分地区来看,赛默飞近一半的收入仍来自于美国,近年来中国地区收入有所提升,占比约 10%,2020 年中国地区收入为 27.97 亿美元。

  我们根据测算得到 2020 年赛默飞在中国的分子类生物试剂收入约 46 亿元。

  早先赛默飞通过并购等方式来进行技术和产业整合,得以快速扩充自身产品线,并通过与其自主生产的仪器协同发展,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而目前诺唯赞仍处于发展初期,依据自己技术优势,它在核心酶原料的研发和生产上已达到全球一流水平,如Taq DNA 聚合酶的扩增长度、扩增效率和稳定能力等均可比肩于对应进口产品。

  未来诺唯赞有望凭借较高的成本优势和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在分子类生物试剂领域迅速扩充市场份额。

  POCT(Point of care test,即时检测)模式由于及时便捷性广受追捧,近年来发展迅速。

  POCT是指在病人旁边进行的快速诊断,是在采样现场即刻做多元化的分析,省去了标本在实验室检验时的复杂处理程序,且不要专业检测人员的参与,可以快速得到检验结果。

  POCT突破空间限制,解决了传统医疗器械的大型医疗器械的空间局限痛点,小型化的检测设备和较低成本的检验测试的项目,满足了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检测需求。

  2015-2019年,我国POCT市场规模从43亿元增长至11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7.0%,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90亿元,2019-2024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9%,属于体外诊断领域中发展较快的细分领域。

  国内POCT市场以进口为主,诺唯赞有关产品仍处于发展早期,国产替代空间大。

  据小桔灯,2017年我国的POCT市场中Top3(罗氏、强生和雅培)均为外资企业,合计占50%。

  POCT行业还在快速成长阶段,主要参与者为试剂厂商,数目众多,但大多为中小企业,市场较为分散。目前国内主要的POCT生产厂商主要有三诺生物、万孚生物、基蛋生物、明德生物、东方生物等。

  1)上游为试剂、仪器的原材料供应商,其中试剂供应的生物活性材料为核心,多为外资企业垄断,由于技术壁垒高及产品稳定性高,用户依赖性强,具有较高的议价能力。

  2)中游为 IVD 产品研制、生产及销售企业,由于部分跨国企业布局早,研发和渠道销售能力强,在国内占据市场主体。

  3)下游为用户端,包括医疗卫生机构、体检中心、疾控中心、第三方医学实验室(ICL)等。

  公司以关键共性平台和自产原材料为基础,进行中游端试剂、仪器的研发和生产,向下游应用端进行销售,逐步实现 POCT 行业产业链全覆盖。

  1)医药控费趋严,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65 岁人口占比从 2010 年的 6.96%上升到 2020 年的 13.50%,接近于美国的老年人口占比(2019 年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 16.5%),且人均卫生费用增速高于人均 GDP 增速,国家医保局逐渐无力负担日益高昂的医疗支出;

  2)2020 年初,全球新冠疫情出现,体外诊断试剂市场需求的大幅度的增加带动上游关键原料的市场需求亦相应大幅度的增加,国外供应商出现了价格持续上涨或供货紧张的现象,国内诊断企业大多分布在在 IVD 试剂生产与销售环节,新冠疫情的发生使其进一步认识到掌握核心技术、实现核心产品自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公司自上而下的发展策略,拥有酶、抗原和抗体等核心原材料的自产,在实现以较低成本生 产检测试剂的同时,避免了核心技术“卡脖子”、原料外供不足等现象的发生,发展模式具有前瞻性,也是大势所趋。

  1)基于蛋白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公司具备了关键原料的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从而能够自主开发稀少的指标检测试剂,如胃癌早筛指标等,降低了成本;独家或方法学独家产品:PLA2R、G17 齐全的目录产品:感染、心脑血管等 8 大系列;

  2)基于单 B 细胞的高性能抗体发现平台,公司具备了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的鼠或兔单克隆抗体研发技术,从而易于开发超敏检测指标,其在疾病早期就可以实现有效检测,如超敏心肌 肌钙蛋白 I(hs-cTnI)、超敏心肌肌钙蛋白 T(hs-cTnT)等;

  3)基于量子点修饰偶联与多指标联检技术平台,企业能充分应用量子点材料,从而明显提高荧光信号,且永不淬灭,多色量子点的应用可实现一个样本一次性同时检测多个指标,明显提高了检测效率和临床使用便捷程度;

  4)全自动配套检验测试仪器开发,诺唯赞医疗在深圳设立仪器研发分公司,建立 POCT 诊断仪器的自主研发团队,目前已自主开发了量子点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等,适配于公司生产的 POCT 诊断试剂。

  除新冠检测试剂盒主要是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以外,公司 POCT 诊断试剂主要使用量子点免疫荧光法对待检测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测。

  量子点材料相较于传统荧光探针,具有激发光谱宽且连续、发射光谱窄且对称、颜色可调、光化学稳定性高等优点。

  基于多指标联检技术,公司将多个检验测试对象的目标分子分别与不同荧光的量子点偶联,在同一体系下,使用同一波长的激发光激发,通过检验测试不同波长下的荧光强度,即可同时输出多个检验测试对象的响应信号,达到多指标联检的目的。

  目前公司已成功开发检验测试灵敏度达到 pg 级的系列诊断产品,如心梗三项(hs-cTnT/CK-MB/MYO)、炎症二项(PCT/IL-6)和胃功能三项(G-17/PGⅠ/PG Ⅱ)等系列多指标联检产品,突破了传统荧光免疫层析技术平台的瓶颈,并实现了基于一个样本、通过一步操作,即可在 10 分钟以内得到多个检测结果的效果,提高检测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

  公司自产的 POCT 诊断试剂及配套仪器主要为免疫诊断类产品,可以对心脑血管、炎症感染、优生优育、胃功能等 8 个系列项目进行快速检测。

  1)针对 POCT 试剂,公司部分产品在性能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截至 2021 年 6 月,已取得 67 张产品注册证,产品品种类型较为完备,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针对 POCT 仪器,公司采用以免费投放为主、销售为辅的模式,截至 2021 年 6 月,公司累计装机 2,700 余台,计算机显示终端覆盖了 2,200 多家医院、第三方检验中心和体检机构等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接近 700 家,大量的仪器投放为后期的试剂产出带来较大的增量空间。

  此外,公司参与微流控技术的研发,基于变温扩增技术的 POCT 仪器即将推出,与常规 POCT 仪器相比,在保有检测及时便捷性的同时,检验测试灵敏度大幅度的增加,目前匹配度在 95%以上。国内尚没有同种类型的产品上市。

  近年来,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医药企业的转型升级背景下,我国生物医药研发投入与市场规 模不断扩大。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十三五”规划明确了生物医药行业作为国家战略前沿领域产业的地位。

  国家产业政策的全力支持将加速推动生物制药行业的研发投入及产业化进程,为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创造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国内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以较快速度增长,由 2015 年的 660 亿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1,458 亿元,预计 2024 年将达到 3,289 亿元。

  2019 年,公司正式成立生物医药事业部,是围绕着原料端向应用端的再一次拓展。

  生物医药业务的目标客户群体为医药研发企业,目前主要是针对疫苗研发类,分为高性能抗体筛选服务、临床 CRO 服务(针对Ⅰ期和Ⅱ期)以及提供 mRNA 疫苗原料三部分,通过给药企提供高效的服务和高性能的原料产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药企更高效地完成新药研发,同时建立了公司与药企间沟通的桥梁,有助于公司更清楚的了解药企在研发和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需求,从而为后期产品线的扩展方向提供指引。

  B 细胞,在体外进行克隆表达,再对目标蛋白进行筛选以及成药性分析之后,做 License out 对外授权。公司抗体筛选平台主要有两大优点:一是筛选目的抗体的速度快,约 2 周,而一般其他公司则需要 2-3 个月,如采用 RBD 表位+NTD 表位鸡尾酒疗法为基础的新冠治疗性抗体药物研发上,公司花费 2 周时间即完成了抗体筛选,帮助提升抗体药物研发效率;二是筛选成本低,由于筛选过程中涉及到的一系列筛选试剂均为自产,相较于需外购试剂的公司降低了约一半的研发成本。

  目前公司已完成国 内 1 家技术转让授权,正在洽谈海外 1 家知名药企转让授权。

  2)临床 CRO 服务,基于自有的 Bio-assay 试剂和免疫抗体试剂帮部分疫苗研发公司实现免 疫原性评价。

  疫苗研发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而免疫原性是验证疫苗有效性的核心环节。2020 年在全世界内蔓延的新冠肺炎的紧急性、传染性以及难治愈等特点为新冠疫苗创造了大量需求。

  公司提供的疫苗免疫原性评价服务优点是:能够更好的降低大规模Ⅲ期临床试验疫苗评估的不确定性风险;为新冠疫苗的加强接种和不同新冠疫苗的组合序贯接种提供相关依据,拥有非常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政府推行新冠疫苗免疫措施提供理论依照,利于优化我国的新冠疫苗防控部署以及资源的合理分配。

  目前该工作已完成了研究队列的构建及第一个时间点(即疫苗注射前)的血液样本采集。

  3)疫苗原料,公司针对 mRNA 疫苗研发公司能够提供质粒鉴定和疫苗生产所用的加帽酶、 转录酶、加尾酶等原料,助力 mRNA 疫苗的研发与产业化。

  国内 mRNA 疫苗行业尚处于一片蓝海,若能实现关键技术性突破,相关企业成长空间有望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态势。

  由于 mRNA 酶原料占比远高于灭活疫苗和重组疫苗等,约 15-20%,mRNA 疫苗行业的高增长也可以大幅带动疫苗酶原料行业的高景气发展,公司将获益颇丰。

  诺唯赞以酶为基础,进行一系列科研试剂、POCT 检测试剂等终端产品的研发,抗原抗体数量相对较少;菲鹏生物侧重于 IVD 领域内产品的研发,包括检测试剂、试剂半成品以及仪器;义翘神州和百普赛斯主要营业产品均为抗原抗体,义翘现货产品品种类型可达上万种,而百普赛 斯有将近 2000 种,它更侧重于稀有类重组蛋白的研发。

  酶,相对抗原抗体而言,SKU 较少,数量级在几百或者几千种,但是每个产品的销售额会比较大,且它不具备通用性,不同的应用场景所需酶的特性不一致。

  1)改造酶的经验技术;2)计算机显示终端明确的应用需求和海量样本验证的壁垒,新进入者缺少 试错的机会。

  诺唯赞区别于其余三家的一点是,它在酶和抗原抗体研发上均有所涉猎,我们大家都认为凭借技术壁垒优势和先发优势,诺唯赞在分子类生物试剂领域的龙头地位能更加进一步得到巩固,且随着酶应用领域的不断挖掘,市场想象空间得以持续提升。

  2020 年公司生物试剂营收同比增长超 300%,其中常规生物试剂营收同比增长约 39%。

  a)常规业务方面,得益于未来生命科学领域、体外诊断的市场迅速扩容以及国产产品的性能提升和种类愈发完善,预计未来三年常规业务营收每年增速约 50%。

  b)新冠检测相关原料方面,得益于 2020 年突发的全球性新冠疫情带动新冠检测量骤升,也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的业绩回报,预估 2021 年收入在 7 亿元左右。

  随着疫情检测逐步常态化,预计 2022 年和 2023 年核酸原料收入将分别在 4 亿元、1 亿元。

  2020 年公司 POCT 试剂营收同比增长近 20 倍,其中常规 POCT 试剂营收同比增长约 49%。

  a)常规检验测试试剂方面,得益于人口老龄化和医疗医院下沉带来了大量的未满足需求,而公司完整的产业链生产模式、日趋完善的产品系列以及广泛的销售经营渠道为其打造核心壁垒优势,预计未来三年常规业务营收每年增速超 50%。

  b)新冠相关检测试剂方面,公司有核酸、抗原、抗体和中和抗体检测试剂盒产品,种类较为丰富。随着新冠疫情从大范围、持续型性逐步转为小范围、突发型,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整体销量呈下降趋势,预计未来 2022 年和 2023 年收入分别为 3.2 亿元、2.3 亿元。

  生物医药事业部成立于 2019 年底,2020 年尚未贡献收入。由于该部门的收入增长动力大多数来源于于新冠有关产品,但疫情的发展具备较大不确定性,未来收入趋势较难判断,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清楚的是抗体筛选和 CRO 服务,预计今年收入分别是 3 千万元、5 千万元,mRNA 原料创收较少。

  根据公司在原料酶、抗原和抗体等蛋白领域的研发技术优势,同时具备较强的业务延展性以 及粘性较高的客户群体,且公司所处行业成长性高,作为国内细致划分领域龙头,具有先发优势。

  考虑到新冠疫情逐步褪去带来的业绩下降风险,我们预计 2021-2023 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17.26 亿元、18.49 亿元和 20.46 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 10%,7%和 11%;净利润分别为 7.46 亿元、8.11 亿元 和 9.27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9.2%、8.7%和 14.2%。

  在后续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可能面临因研发技术路线出现偏差、研发成本投入过高、研发进程缓慢而导致产品研发失败的风险,无法及时研发出满足多种市场需求的生物试剂产品、体外诊断产品以及其他相关这类的产品,错失市场机会;

  若“两票制”、带量采购等措施推广至体外诊断试剂领域,将对公司体外诊断类产品的推广、财务情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几率会使经营业绩下滑;

  2017-2019年,公司来自直销模式的主要经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 90.90%、89.92% 和 86.44%,系公司主要经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生物试剂的出售的收益且公司对生物试剂主要是采用直销模式进行销售所致。

  2020年新冠疫情使得POCT诊断试剂的营收大幅度上升,且公司对 POCT 诊断试剂主要是采用经销模式进行销售,一旦经销商出现自身管理混乱、违法违规等行为,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