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东莞的企业、高等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闻声而动,针对防疫的新产品、新技术频出。莞邑大地,澎湃起一股齐心抗疫的创新力量。

  近年来,东莞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逐步摆脱低端加工制造的印象,慢慢的变多的企业走向了研发创新的道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越来越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疫情之下,东莞制造向“疫”而生。科研院所和企业形成合力,针对口罩、检测试剂等关键领域,加速研发相关防疫技术,推动科研成果迅速落地,发起一场与疫情的赛跑。

  疫情之初,作为国内顶级规模的体外诊断试剂原料企业,菲鹏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探入新冠病毒病例检测,免费提供100万人份检测试剂核心原料。两个月的时间,大批新冠病毒检测试剂核心原料从这里产出,发往湖北、广东等全国多个省市的检测试剂制造商。

  疫情就是命令,效率就是生命!在与新冠肺炎抗争的战场上,不少东莞企业精准发力,针对口罩、检测试剂、药品等关键领域,加速研发相关防疫技术,一项又一项高端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成为抵御疫情坚实的“防护墙”。

  为防疫事业攻克最急迫的技术,赶制最紧缺的物资,不可能一蹴而就。东莞制造业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企业持续投入研发的决心与魄力。近年来,在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联合攻关下,东莞制造早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月19日,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李明星博士后正在研究非晶合金材料。前不久,汪卫华院士、李明星博士后、柳延辉研究员团队的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入选“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也是东莞有史以来,第一次有科研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研发新型KN95+纳米纤维口罩,过滤效率达95%;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技术产业化项目获批东莞首个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立项……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新产品、新技术逐步实现产业化应用,将对抗击疫情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正慢慢地增加与企业的合作。4月1日,实验室与宏大齿轮公司等3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疫情之下,东莞的新型研发机构也频频发力。日前,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的工程师们连夜攻关,研究设计出高速全自动平面式口罩生产线,为东莞口罩生产公司可以提供强力的技术支撑。“目前,口罩生产线已经签订十余台订单,由于口罩需求增加突然,东莞很多设备厂商产能不足,现阶段我们更希望能将产线尽快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 广智院副院长倪明堂称。

  与此同时,在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里,副研究员李成明等几位科研人员正加班加点地研究,攻克深紫外LED杀菌消毒的关键技术。这一个项目被纳入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李成明说:“紫外线能够改变病毒的生物活性,有助于抗击新冠肺炎。”

  目前,浙江、江苏、广东深圳等多家紫外线LED行业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已与李成明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李成明还计划将新技术放在东莞实现产业化。随着汞灯退出历史舞台,深紫外线LED将成为杀菌消毒的主力设备,引领一个新的行业崛起。

  近年来,东莞发力补齐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短板,一系列基础研究的成果,正为这座城市开辟更宽广的发展空间。这些科研成果正转化为东莞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市科技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9年东莞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项,资助金额2160万元,同比增长62.2%和35.3%;在2019年首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中,东莞承担的项目,占全省立项数的30.7%。

  东莞科研领域不断涌现新突破:松山湖科学城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省建设方案;依托散裂中子源建设的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成为全省首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之一;南方先进光源项目获省政府和中科院支持,大科学装置呈集聚趋势……东莞在全国、全省创新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事实上,2019年,东莞就出台《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策略 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实施建议》,从改革体制、激励创新、减少相关成本等方面逐步优化科学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就在不久前,我市更是出台了《东莞市科技计划体系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东莞科学技术创新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方案》提出,东莞将培育一批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突出、主营业务突出、资本运营突出、技术领域突出核心技术具有行业领头羊的百强企业,培育一批成立时间较短、利润率较高且研发能力较强的瞪羚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较高发展的潜在能力、技术新、模式新、规模较小的科技型初创企业。

  曾经,“东莞制造”单纯指代加工制造业,而今,“东莞制造”在多次的转型升级、产业迭代中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更具强大的竞争力。当前,疫情是一次大考。东莞勇于担当,为疫情防控贡献东莞力量,贡献“制造业之道”的产业力量。